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诗词里的美好“立秋”
2023-08-08 10:52:43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魏有花

立秋,一个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美好的节气,让人从炎热的酷暑一下子走进凉爽的日子,所以,这个节气就备受人们青睐。立秋时节,不仅天气转凉,夏季作物也开始进入成熟期,田野处处一派喜人的景象。古代文人对于立秋似乎更是钟爱,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立秋诗”。

唐代刘言史的《立秋》,描绘的是一幅夏去秋来的新秋景象:“兹晨戒流火,商飙早已惊。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从这天的早晨起,暑气消去,秋风阵阵而起。天阔云高夏色已收,树木在风中作响,是秋天的声音。

宋代刘翰的《立秋》,把立秋的夜晚描绘到极致。“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夜色转凉,出窝不久的乌鸦好像已经耐不住寒意,啼叫着飞散了,只留下寂寞的玉屏立在那里。夜寂静下来,枕边吹来一阵一阵清新的凉风,像是扇子在一下下地搧动。从睡梦中起身,来到寂静的院子里,沉睡中依稀感觉到的秋声却是无处可寻,只见明媚的月色下,满阶的梧桐落叶。

清代施闰章的《舟中立秋》,是对收成的美好期盼。“垂老畏闻秋,年光逐水流。阴云沉岸草,急雨乱滩舟。时事诗书拙,军储岭海愁。洊饥今有岁,倚棹望西畴。”临近老年最怕萧瑟衰败的秋日,曾经的美好时光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天阴沉沉、岸边青草瑟瑟仆倒,急雨乱点滩头、小舟摇摇荡荡。只能用文章表达对时事的担忧,两广的军粮储备也让人发愁。倚在船边望向西边的农田,想到已经连续多年饥荒,希望今年有个好收成。

唐代白居易的《池上早秋》是心生凉意的发问。“荷芰绿参差,新秋水满池。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露饱蝉声懒,风干柳意衰。过潘二十岁,何必更愁悲。”池子里的荷叶绿的参差不齐、深深浅浅、快要变黄,新秋里水涨满了池子,北槛的早晨凉意绵绵,傍晚残照却洒落东篱,蝉声在秋季里似乎也懒了,风也干干的,池边的柳树的绿意也已衰,过了二十岁何必再想着悲愁的事呢。

宋代杨万里的《初秋行圃》对一只秋蝉的依恋。“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听来咫尺无寻处,寻到旁边却不声。”落日看似无情却最有情,催促千树万树上的蝉在傍晚时一齐鸣唱。听着声音近在咫尺,却无法找到它们,一旦寻到它的近旁,却又没有了声响。

唐代任翻的《宿巾子山禅寺》是月朗风清的诗意。“绝顶新秋生夜凉,鹤翻松露滴衣裳。前峰月映半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初秋的山峰入夜已带着寒意,栖息在松树上的仙鹤微微一动枝头的露水便滴滴答答落打在衣服上。前面山峰的倒影映在江面上,一片翠绿之中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老僧的身影轻轻地推开了竹门。

描写西湖的立秋更是别有一番情趣:“不肯楼边著画船,载将诗酒入风烟。浪花溅白疑飞鹭,荷芰藏红似小莲。醒醉梦,唤吟仙。先秋一叶莫惊蝉。白云乡里温柔远,结得清凉世界缘。”宋代高观国的《思佳客·立秋前一日西湖》,给人的是一种安逸和宁静:不愿将船儿停靠在楼边,咱们诗酒载船,去水上风烟之中,飞溅的浪花看上去好像飞起的白鹭,出水莲花透着红晕好像红颜。希望那临近立秋日的落叶不要惊动了鸣蝉,白云乡里的温柔离我们尚远,先来结得这清凉世界的缘分。(魏有花)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