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大兴调查研究】勇立潮头逐浪行——兰州新区高质量发展调研
2023-08-07 11:28:11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调研组


兰州新区栖霞湖湖畔生态绿城。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丁凯

  新甘肃·甘肃日报调研组

  从一片传统的农业区起步,到成长为经济增速连续多年领跑国家级新区的现代新城,兰州新区的快速崛起可谓亮眼夺目。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兰州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继续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的势头,高出全省平均增速4.2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3.6%,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4%,进出口贸易额同比增长47%,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30%。

  不断取得佳绩的背后,兰州新区究竟蕴藏了怎样的发展动能?近日,新甘肃·甘肃日报调研组走进兰州新区,从多个维度入手试图探寻兰州新区的崛起路径,解析发展的“密码”。

  率先发展

客机飞过兰州新区临港花海,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

  盛夏七月,万木葱茏。站在地处兰州新区核心区东南部的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高点上环顾四周,方圆数公里的绿地与良田一望无际。而仅仅在几年前,这里还是寸草不生、风沙肆虐的低丘缓坡。

  2019年,以建设“黄河上游生态修复与未利用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为目标,兰州新区拉开了对这一区域生态综合修复治理的序幕。

  大规模的平丘填壑、土壤改良、播种植树……几年来,兰州新区累计对100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科学系统性的生态修复,新增农用地10万多亩、造林绿化21万亩。

  这是一项规模宏大的工程,更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探索——它不仅有效改善了兰州新区东南片区的生态环境,提升了这一区域发展现代农业的综合承载力,也在甘肃率先创新性地探索出了对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进行生态修复的新模式。

  “作为国家级新区,我们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用好政策机遇,把准功能定位,科学精准规划,高标准推进兰州新区建设,努力通过先行先试为甘肃发展探索积累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担当起国家级新区的使命与责任。”兰州新区主要负责同志说。

  先行先试,既要符合国家战略,也要顺应发展大势。

  2019年9月18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在郑州召开,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兰州新区对低丘缓坡进行系统治理,既能提升区域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又能增加良田绿地,扩充发展空间,符合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求。

  先行先试,既要科学规划,也要有序推进。

  兰州新区邀请权威科研机构进行了反复论证,对减少的风蚀土地量、水土流失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科学研究与测算,并提出了相关治理方案。

  目前来看,兰州新区创造性地解决黄土山丘生态脆弱区的生态修复问题,也为兰州新区与主城区的相向发展提供了空间支撑,更为“陇中生态平原”重大生态工程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

  兰州新区率先发展、引领发展的成功探索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在刚刚闭幕的甘肃省强省会行动工作推进大会上,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加快实施“陇中生态平原”重大生态工程,并在区县融合发展、兰北现代城组团发展、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赋予兰州新区更大责任,并寄予厚望。

  在兰州新区调研采访,记者感受最多的就是从决策层到各职能部门、各园区,所焕发出的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饱满激情。

  2021年12月16日,在与兰州新区签订招商引资合同不过一个多月后,海亮集团投资89亿元的年产15万吨高性能铜箔材料项目在兰州新区正式开工。

  作为一家全球500强企业,多年来,海亮集团在有色金属加工、教育、生态农业和乡村振兴等板块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

  “我们这个项目主要是为锂电池生产高性能铜箔,项目全面投产后,预计可实现产值超180亿元,税收超10亿元,将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速集聚,助力在兰州新区形成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办公室主任陈墨玉说。

  在兰州新区的全力支持下,甘肃海亮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仅用一个月便完成一期项目全部桩基工程,并在不到半年时间实现首条生产线投产出箔,9个月实现量产。

  “从开工建设到试生产,周期缩短了12个月,创造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速度。”陈墨玉说。

  “海亮速度”诞生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兰州新区持续深化改革,在体制效能方面不断先行先试的努力。

  从率先在全省推进涉企经营许可事项“证照分离”改革,到率先创新“一照多址、工位注册、容缺登记、自主办理、独任审核”注册登记改革;从率先在全省推行“包容审慎”监管改革,到探索推行“交房即交证”“用地清单制”“环评和排污许可证合并办理”等系列改革;从全省唯一实行政务服务全年无休“不打烊”服务,再到在全国率先推行“网上承诺+信用监管+代办服务”4.0项目审批新模式……

  如今的兰州新区,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的特质,已成为助推兰州新区加速崛起的强大内生动力。

  谋势发展

兰州新区铁路口岸加速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多式联运中心和物流集散枢纽。

  “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的产业基地、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和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2年,承载着四大功能定位的兰州新区就此出发。

  没有一流的制造业就没有一流的现代产业,没有一流的现代产业就没有一流的现代化城市。“极、地、台、区”的定位,意味着兰州新区必须大抓招商引资,在产业聚集上狠下功夫,夯实发展的基础。

  实现产业聚集,就要发挥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依托国家级新区的政策优势及区位、资源、气候等优势,兰州新区把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数据信息、生物医药、航空等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持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产业集群越做越大,上下游产业链条越补越强。

  立足建设“向西开放的重要战略平台”,兰州新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发挥空港、陆港和综保区三大平台联动优势,在“通道+物流+产业”上下狠功,初步形成了粮油、木材、机电装备、有色金属、电子器件、跨境电商等特色外贸产业,业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外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拓展。

  要素禀赋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兰州新区持续降低水、电、气、暖、土地、税费等生产要素成本,着力培育要素优势,积极打造“低生产要素成本新区”,有力推动了一大批大项目、好项目加速落地。

  仅2023年上半年,兰州新区就开工建设了39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总投资达到306亿元。

  建设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主动将自己放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来思考和谋划,着力找准坐标,明确发展定位。记者在调研时就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点。

  近年来,随着化工产业政策调整,全国化工产业格局发生显著变化。立足“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兰州新区主动抢抓历史机遇,高标准规划建设150平方公里的绿色化工园区,带动全省及沿江沿海化工企业向兰州快速聚集,重塑兰州石化产业。

  走进位于兰州新区西北部的绿色化工园区,一座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工园区展现在眼前。

  “兰州新区化工园区重点发展精细化工和专用化学品、生物化工、化工新材料、材料后加工四大业务板块,力争‘十四五’末打造新区首个投资规模、产值过千亿元的化工产业集群,未来建设全国一流的现代化工产业新城。”兰州新区化工园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王彦龙介绍。

  对于单独选址项目,兰州新区给予企业全方位服务与支持。康鹏威耳、鑫隆泰等多个项目从建设到投产用时不足一年,产业效益释放周期之短刷新行业纪录。

  对用地需求小、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兰州新区高标准建设了3个“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统一提供标准化厂房,配套水、电、气、污水处理等全部公用设施,投资者仅需建设生产线,前期投资大幅减少,项目落地速度显著加快。

  “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一经推出,便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A、B两个区域已经满员,C区域即将全部入驻。”兰州新区专精特新化工科技有限公司相关片区负责人张彦龙表示。

  发展化工,兰州新区强调以“亩产论英雄”。

  在“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单个厂房占地大多在1000平方米至3000平方米之间,部分尖端产品年产量在百公斤级,但产值却能达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

  2022年下半年,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在“专精特新”化工产业孵化基地租用了近3000平方米厂房,启动了用于生物制药领域的层析填料生产线项目。

  “今年6月30日生产线就试运行了,年产值预计能达到1亿元以上。”百林科(兰州)新材料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斐说。

  统计数据显示,经过4年建设,兰州新区化工园区引进项目200多个,总投资超600亿元。其中,已有70多个项目投运,落地产品1000余种,预计今年产值能够达到150亿元。

  善弈者谋势。经过多年的蓄势,兰州新区的比较优势和要素优势已开始转化为规模经济优势,进而形成了更强大的磁场效应。

  在今年7月举行的第二十九届兰洽会上,兰州新区共签约219个项目,签约额达758亿元。其中,“三个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2个,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5个。

  如今的兰州新区,正加速构建绿色化工、新材料、商贸物流等3个千亿级产业,先进装备、新能源、城市矿产等3个五百亿级产业,数据信息、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现代服务等5个百亿级产业,以及航空、食品加工、应急救援等多个特色产业,未来五年,兰州新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年均增长50%以上,工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20%以上。

创新发展

兰州康鹏威尔化工有限公司员工在加紧生产。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兰州新区在崛起过程中,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走进兰州科近泰基新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我们真切感受到了兰州新区创新驱动的强劲脉搏。

  作为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旗下的高新技术企业,2020年初,兰州泰基公司在兰州新区启动了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

  “目前,全球只有中国、美国、日本、德国4个国家掌握重离子治癌技术,能够生产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的只有中国和日本,我们兰州泰基是中国唯一的制造商,具备医用重离子加速器生产制造、安装调试和运维能力,产品实现完全国产化。”公司副总经理杨文杰介绍道。

  “兰州新区对项目特别重视,提供‘保姆式’服务,一期项目不到两年就建成投运。”杨文杰说。

  医用重离子加速器是全世界最高端的医疗装置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目前,兰州泰基公司已经接到了7笔订单。其中,2台已经交付,3台处于安装调试阶段。

  杨文杰说,目前小型化重离子治疗装置的研发也已经启动,“下一代产品将大幅缩小重离子设备的占地面积,更有利于重离子治疗项目的建设和推广。”

  引进医用重离子加速器项目,抢占重离子应用技术的战略高地,是兰州新区以创新为引领,不断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缩影。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在加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进程中,兰州新区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的重要一环,不断推动高科技企业聚集。

  以铜箔产业为例,德福20万吨铜箔、海亮15万吨铜箔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兰州新区将成为全球最大的高性能铜箔生产基地,并吸引储能正负极、电解液等上下游相关企业相继落地,为发展新能源全产业链打下良好基础。

  新兴产业日新月异,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

  多晶硅是光伏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性材料。然而,尽管我国已是多晶硅生产大国,但用于多晶硅生产的冷氢化反应器等核心装备产品仍长期依赖进口。

  走进兰石集团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加紧生产一个银色的庞大装置。兰石集团重装公司总工程师乔小丽告诉记者,这是兰石集团和国内科研机构、院校与企业联合研发的冷氢化反应器。

  在“双碳”政策背景下,近年来,兰石集团加快技术研发,实现了冷氢化反应器、还原炉、换热器、塔器、球罐等多晶硅生产核心装备产品的国产化,牢牢将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

  以创新驱动发展,以创新掌握主动。

  兰州新区着力健全科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科技项目管理等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要素供给、政策兑现、人才引进等科创生态,高科技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水平成果、高能级平台加速集聚。

  目前,兰州新区已形成集168个创新平台、200多家创新型企业和30位院士、百名领军人才、15万创新人才协同发力的创新矩阵,百余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替代进口,医用重离子加速器、超高温钍基熔盐泵、超薄铜箔等创世界一流,高端仪表、生物疫苗等达到国内领先。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8%,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

  如今的兰州新区,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基础、创新主体、新兴产业等优势正在聚合释放,推动着兰州新区向西北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不断前行。

  绿色发展

兰州新区现代农业示范园花卉产业基地生产的鲜切玫瑰销往全国各地。

  水阜河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成为兰州新区黄河中上游生态修复闪亮“名片”。本文照片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高樯 丁凯 摄

  兰州新区地处黄土高原西北部,这里沟壑纵横、梁峁交错,曾是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

  在开发建设国家级新区的进程中,兰州新区深刻认识到: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打造宜居新区。

  久久为功保生态,持之以恒优环境,兰州新区旧貌换新颜。

  碧波荡漾的秦王川湿地公园内,水草丰美、水鸟翔集;紫色鲜花铺就的临港花海里,香味弥漫、游人如织……正值盛夏,调研组在兰州新区看到的是一幅绿意盎然、景色宜人的生态画卷。

  “兰州新区的原生土壤属盐碱地,树木难成活,必须进行土壤改良;冬季气温低,幼苗极易被冻伤、冻死,需要做好保温……”指着路边郁郁葱葱的行道树,兰州新区农林水务局局长汪开宏说,经过多年探索,兰州新区积累了丰富的绿化工作经验,树木成活率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兰州新区城市绿化率已由最初的不足5%提高到36%。“出门就能看到绿色,到处都有休闲区域,与我10年前刚到兰州新区时相比,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兰州新区一家企业工作的赵芫说。

  产业的聚集、生态的改善,让兰州新区人气越来越旺。截至2022年底,兰州新区人口增长至55万、增长近6倍。

  以生态修复整治出的高标准农业用地、永久生态用地、城市和产业发展用地为依托,兰州新区着力推动现代农业、优质林草和特色产业高效发展。

  在兰州新区现代农业公园,通过生态修理整理出来的农业用地已经种上了各类农作物,并配套了智能温室、调蓄水池等设施。承担陇南灾后重建及舟曲避险移民搬迁安置的新康村移民安置区就在这里。

  “安置区占地约2200亩,规划建设安置住房4800套。目前,已安置搬迁群众1.5万多人。”兰州新区现代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璟说。

  走进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建设的一处智能温室,里面丛丛玫瑰花开得正艳。董璟告诉记者,这个智能温室从荷兰引进整套技术,实现智能花卉栽培。而负责玫瑰花种植的,相当一部分都是来自安置区的移民。

  告别故土来到兰州新区,移民们的生产生活状态怎么样?这是我们调研组非常关心的一个话题。

  2022年8月,陈相相与丈夫带着两个儿子以及公公婆婆、爷爷奶奶一家四代8口人,与其他村民们一道,从舟曲县东山镇中牌村移民到兰州新区新康村,搬进了新居。新房两层、四室两厅、带院子。陈相相进入花卉基地上班,丈夫在兰州新区一个工地开挖掘机。

  “现在住的房子好,环境也好,上班就在跟前,平时也能照顾上老人和孩子,日子越过越好。”说着,陈相相露出了和玫瑰花一样灿烂的笑容。

  如今的兰州新区,生态环境优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美景和都市活力交融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已经崛起。

  站在新的起点上,兰州新区将在国家战略引领下,勇担强省会行动重大使命,在新征程上奋楫扬帆再出发!

  (调研组成员:巩炜 马效军 刘成 严存义 刘健 景永鹏 尹黛)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