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这三年的收入,比我过去十年挣的还要多。”从70头牛发展到现在的300头牛,蔡江鹏只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多亏了农担的一路相助,让我的养殖发展突飞猛进。”
蔡江鹏说的“农担”,正是甘肃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甘肃农担),是我省唯一一家“政策性、专注性、独立性”的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金融活水“进大山”,让他的产业路走上了快车道。
(一)
早上8点,从定西市漳县县城出发,沿着089县道一路向西,烟雨蒙蒙,青山连绵。近一个半小时的颠簸,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主任牟飞龙和客户经理郭焘来到金钟镇看治坡村村民蔡江鹏的养牛场回访。
尽管已是盛夏,在海拔2600米的大山里,依然让人感到瑟瑟发抖。“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客户有需求,这样的山路,我们经常走。”牟飞龙脚底沾着厚厚的泥,一边查看牦牛养殖情况,一边关切地询问蔡江鹏是否还有资金需求。
今年32岁的蔡江鹏,已养殖牦牛16年。从记事起,家里就一直养羊,但是日子过得不温不火。初中毕业后,他决定帮着父母发展养殖,当时把家里的羊全部卖掉,换了10头大牦牛,7头小牛犊。尽管全家人养殖经验很丰富,但是规模小,一年到头下来也赚不了多少钱。
如此光景,把养殖规模做大成了蔡江鹏的念想。2010年,蔡江鹏本以为靠着家里的30多头牛可以多贷一些款,结果金钟镇农村信用社只给贷了5万元的信用贷款。“那时候才知道,牛羊等活物不能作为抵押物,无法进行大额贷款。”他一脸无奈地说。
小打小闹持续了8年,2018年,蔡江鹏注册成立了漳县福瑞农牧有限公司。靠着这几年养牛赚的钱,他流转了5亩土地,建了4个养殖大棚,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当时只有70头牦牛,新建的3个大棚空空的。既然厂子建起来了,我一定要把养殖规模做大,走出一条标准化养殖道路。”他坚定地说。
2021年2月,蔡江鹏信心满满地再次来到金钟镇农村信用社。然而,得到的回复是养殖大棚也不能作为抵押物。“手头没有像样的抵押物,贷款真难啊!”正当蔡江鹏犯愁时,甘肃农担定西运营中心的出现,解决了他的大难题。
(二)
牟飞龙和郭焘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赶到蔡江鹏的养牛场,实地调查后,很快达成担保意向。金钟镇农村信用社办理贷款,由甘肃农担提供担保,前后不到一周时间,蔡江鹏收到了150万元的贷款,还款期限为一年。
“没想到,大山深处的农户也能享受到农担公司的扶持,还给我免去了担保费。”蔡江鹏感激道。靠着这笔大额贷款,他又增添了150头繁殖母牦牛,8头西门塔尔牛。
“三农”领域融资频率高、风险大,金融机构不愿贷、不敢贷的局面长期存在。甘肃农担发挥财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全面拓展政策性融资担保业务,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入“三农”,有效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撬动作用,创新推出了农担直通车、产融贷、农担加油贷等担保产品,做到为农惠农不脱农,高质量拓展融资担保业务,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2022年,蔡江鹏的养殖场销路因疫情受阻,陷入了困境。“眼看着还款期限要到了,还差70万,这可咋办啊?”焦急之下,他拨通了定西运营中心的电话。
“放心,我们绝不会进行抽贷、断贷。”电话那头的一番回复,让蔡江鹏感动不已。牟飞龙及时与金钟镇农村信用社协调沟通,为蔡江鹏的贷款办理转贷,甘肃农担还免除了担保费用。这让蔡江鹏吃下定心丸,转贷不仅延长了还款期限,还缓解了资金压力。2023年2月,蔡江鹏提前一个月还清了全部贷款。
“养殖业发展过程中只有活物、大棚,一般很少有抵押物。但是这些养殖户有经验、有技术,我们就要承担起为他们担保的重任,让他们能在银行成功融资,解决养殖户融资难的问题。”牟飞龙告诉记者。
“仅去年,我的养殖场净赚了65万元,我还想继续扩大规模,收购周边村民的牦牛,带大家一起致富。”蔡江鹏自豪地说。
今年3月,在甘肃农担与金钟镇农村信用社的共同协助下,蔡江鹏又贷了一笔200万元贷款。
近几年,在甘肃农担的支持下,金钟镇的养殖户、药农、菜农陆续走上发展快车道,不仅实现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增长,更推动了乡村振兴有效发展。
政策性融资担保,不仅撬动更多金融活水流入“三农”领域,也滋润着蔡江鹏这样的小微农业经营主体。
甘肃农担紧盯“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积极发挥政策性担保优势,截至2022年5月底,累计担保业务36830笔,累计担保金额167.92亿元;在保业务15616笔,金额71.31亿元,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大做强。
甘肃农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始终坚持“因农立命、为农担当”的初心,真正做到与养殖能手、种粮大户面对面交流、点对点帮扶,将继续为农业小微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保驾护航,为农业产业发展兴旺引入更多“金融活水”,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中贡献更多农担力量和农担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