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种了十年菜,挣了上百万,评上了农业高级职称 这个叫李兴杰的老农民太牛了!
2023-02-27 10:27:45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何成军

微信图片_20230224152741.jpg

今年,李兴杰荣获民乐县农村实用人才副高职称。

微信图片_20230224152748.jpg

李兴杰正在带领李寨村村民育苗。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毛婧雯 何成军

56岁的民乐菜农李兴杰,今年评上了全县的农村实用人才副高职称,这让勤劳朴实种了半辈子菜的他,也有了一份深深的自豪感和使命感——“要把合作社经营好,让更多的乡亲们有活干、有钱挣;要学习掌握更多的种菜专业知识,让自己不负这份‘高级职业农民’的荣誉。”

李兴杰是民乐县新天镇李寨村的村民。年少时,因为父亲去世得早,他早早地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种地、下煤窑挣钱,1988年,22岁的他结婚成家,被社员们选成了村大队的队长。从此,他就扛起了一份更重的责任:带着村民种地、种菜,往致富路上努力地走。

那时的村里,家家都是土坯房。村里土地多,人均9亩多地,种的都是大麦、小麦,“一斤麦子价格高的时候四毛二、低的时候三毛八,种一年地,也就勉强够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回忆从前,李兴杰心里还有不甘,那一段岁月带给大家的,除了忙碌、穷苦,还有深深的遗憾。

千禧年初,民乐县在各村推广种植大棚,村民对这种“投入大、见效慢、不认识、不了解”的新兴事物很抗拒。“虽然有一部分补贴,但剩下的投入都得靠贷款,一贷一二十万,种亏了还不上钱,就把全家人都害了!”村民绝大多数人都这么说。

当时任村书记的李兴杰犯了难:推广大棚,对于村民来说,绝对是个改变经济状况的好机会,但投入大、风险大,前景不明朗,没人敢上,那就村干部上吧!

2013年,李兴杰和几个村民凑了100多万元贷款,加上政策补贴的几十万,在村里建起120座大棚。抱着“吃螃蟹”的小心和谨慎态度,他们种下了120棚西红柿、辣椒。

买苗子、栽苗子、施肥、浇水,样样都得花钱,样样都得操心。西红柿长着长着生了根腐病,李兴杰急得嘴上都长泡了,半夜睡不着觉,打着手电筒往棚里跑。

那一茬菜不出意料地赔了,李兴杰和几个伙伴没有灰心,花了两万块钱,从省农科院请了一名技术员,隔三差五的,技术员来周边几个乡镇、村落指导,李兴杰像小学生一样从头到尾地陪着、听着,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地学着。

有了专人指导,“难心事”少了一点。李兴杰在手机上关注了好多种菜的公众号,对着网上的知识、地里的菜,种着、学着。

“菜和人一样,看起来简单,但种起来很复杂,农药化肥不用不行,用多了也不行;受冻了不行,受热了也不行。蔬菜一旦生了病,基本就是整棚整棚地死掉,一点挽回的余地都没有。”他说。

镇上、县上一有培训的机会,李兴杰就积极报名,去学、去看、去琢磨。这些年,李兴杰去过深圳、大连、青岛、北戴河,去看外省的先进的蔬菜种植销售模式;去过省城的党校学习过四次,学技术、学知识;去过白银、天水、武山、会宁,省内的蔬菜种植大县,他都去看过。

一有空,他就抱着种植类的书看,附近的村镇来了技术员,他也抓住机会跟着学,时间久了,大家给他起了个绰号——“菜书记”。“菜书记”种菜,爱菜,一心一意琢磨着菜。

2017年,村里种了60棚甘蓝,个大、叶肥、颗颗饱满,可临到销售季,市场不景气,客商也压价,“一斤一毛五都没人要!”李兴杰很心痛,也很无奈,甘蓝最后都让附近的乡亲们免费摘回家了,剩下的都就地埋了,做了肥料。李兴杰痛下决心,一定要弄懂技术,打通市场,让乡亲们跟着自己不吃亏,有钱赚。

120个棚,他们几个用心经营着,机械化种植,精细化管理。后来,他们还专门空出一个棚来,学习育苗知识,成功地育出了各种高品质菜苗。

“自己育苗,一年可以省近10万块钱,省下就是赚到!”李兴杰盘算道,“这些年,育苗、移苗、管护、摘菜,每个季节都需要请人。”

“村里很多55岁以上的人没办法出外打工,有些女同志需要伺候老人、照看孩子,也不能到远处去挣钱。村里的这120个棚,为他们提供了很多的工作机会,每年我差不多要给村民发出去近20万元工资,能带着他们一起挣钱,我心里也有一份责任感和自豪感。”朴实的李兴杰这样说。

种菜是个细致活,也是个需要很强心理素质的活儿——“随时随地都有忧愁!”每年的农历10月都会下雪,那几天李兴杰经常紧张得睡不着觉。有一年的10月,一场大雪,温度一夜之间下降了十几度,一茬菜全部冻掉了,半年的心血付之东流,但李兴杰并没有气馁,“我是个农民,研究土地、研究庄稼对于我而言是一辈子的功课,我会一直努力地学习技术,种好菜、卖好菜,对得起跟着自己的人。”他说。

这些年,李兴杰慢慢地有了名气,周边的山丹、临泽等地都找他过去给菜农做指导。有个村的大棚种了好几年,种的辣椒一直长不大,请李兴杰过去帮着看,他一去就明白了是咋回事儿:“那个地方的土质不行,大棚打在盐碱地里,碱太大,所以菜使上化肥也长不大。”听了指点,那个村特意挑了土质好的地打了大棚,果然,蔬菜产量和品质上来了,农民的收入也节节高起来。

这几年,通过种植绿色无公害蔬菜,加上民乐县地处祁连山下冷凉灌区,气候条件优越,李兴杰带领村民种出的菜品质越来越好。

“我们的西红柿硬度大,皮厚,在超市里摆好几天都不容易坏;娃娃菜长得好、包得紧,运到上海剁开检查的时候特别新鲜,放半个月都没问题。与我们合作过的人,对我们的蔬菜品质都十分满意!”李兴杰说。这几年,合作社的销路越来越宽,蔬菜销往成都、上海、陕西,他种地的气魄也越来越大了。

“2020年我从村干部的职位上退了休,就专心种起了菜,我还包了500亩地种玉米,收入也越来越高。能带领越来越多的乡亲致富,我的心里很踏实,很自豪!”他说。

2023年初,民乐县开展农村实用人才职称评审,李兴杰和7名“土专家”“田秀才”评上了副高职称,还有15名农民评定了中级职称,200名农民评定了初级职称。

“拿着副高职称种菜、给别人培训,我的信心更足了!未来,我会更勤奋、努力地学习种菜种地技术,相信我们的未来,都会越来越好!”望着田野里泛着蓝光的、鳞次栉比的大棚,李兴杰的脸上溢满了朴实且坚定的笑容。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