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曹勇 文/图
有限的土地资源,产出的效益也有限。如何让有限土地资源产出更多效益?临泽县平川镇三二村近年来进行了有益探索,逐步走出了一条“向荒滩要空间、向科技要效益、向改革要动力”的拓展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向荒滩要空间 拓展产业发展新赛道
走进平川镇三二村绿色低碳现代循环产业园,17座双面日光温室整齐排列。这里曾经是村民的垃圾场,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村里大力发展“温室经济”的主阵地。
三二村党总支书记潘峯告诉记者,近年来,三二村积极探索特色产业发展新路径,大力发展“温室经济”,做优“种苗产业”,盘活闲置资源,对村里曾经闲置、倾倒垃圾等的40亩闲置荒滩进行了改良,建成了平川镇三二村绿色低碳现代循环产业园,探索发展设施农业,规划修建双面日光温室17座,在去年一期建设10座双面日光温室的基础上,今年又建成了二期总面积12800平方米的7座双面日光温室、2880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温室1座及600立方米的恒温库1座。主要面向平川镇及周边乡镇进行商品化蔬菜种苗培育,年出苗量60万盘,能满足近10000亩蔬菜种植用苗需求。
向科技要效益 探索产业蝶变新路径
走进三二村今年8月15日刚刚建成的玻璃智能温室,130台立体换位式育苗机整齐排列在内,在电机、齿轮带动下,每台育苗机上8层育苗托盘如乘坐电梯般缓缓上下平稳移动,每个“楼层”托盘内试种的小芹菜均匀“享受”着自动“淋浴”。
“自动循环,可使幼苗光照、水分均匀,减少了传统育苗时的人工倒苗环节,大大减少了人工。”潘峯告诉记者,玻璃智能温室占地2880平方米,满负荷育苗,可供1000亩地用苗量。一年育两茬苗,可供2000亩地用苗量。
“智能玻璃日光温室育苗比双面日光温室育苗成本降低30%左右,而且每平方米的育苗量提高了4倍以上。”潘峯饶有兴致地告诉记者,双面日光温室棚内温度手动调节,单茬育苗周期60天,每平方米育苗15盘,单棚育苗量8500盘,出苗率85%,用工量6人。而新建成的智能玻璃日光温室棚内温度自动实时调控,单茬育苗周期45天,每平方米育苗65盘,单棚育苗量36000盘,出苗率98%,而且只需人工远程控制即可。
据介绍,三二村首创采用“立体式育苗+物联网控制+智慧农业”新模式,通过物联网智能调控,自动调节内部温湿度,实时调控种苗长势。同时,采用全自动苗穴生产线,在原每小时生产苗盘500盘基础上,提升到每小时可生产定植苗盘1500盘,减少用工量3倍以上,“育苗+基地+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实现年产值6270万元。
向改革要动力 建立互利共赢新模式
育苗结束后,还有一个长达近7个月的空档期,三二村的日光温室也没“休眠”。
潘峯告诉记者,温室大棚每年的3月—4月进行第一茬育苗、6月—7月进行第二茬育苗,全部育苗工作在8月中旬结束,此后至次年3月育苗开始前,温室大棚有一个空档期,为此,村里采取“育苗+种植”轮茬模式,即育苗结束后,在温室大棚内种植油菜、香菜、菠菜等,继续增加收益。今年,利用日光温室的空档期,栽种制种黄瓜16棚,引进金海新品种蜜薯12个,每棚又可增加收入3.4万元左右。在园区运营合作模式上,采取“村集体公司承建+企业租赁运营+村集体经济按比例分红”模式,带动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553万元左右。
荒滩利用、立体种植、科技助力,三二村不断挖掘和放大土地潜力,让有限的土地产出了更多效益,走出了一条农村经济发展壮大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