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寇正欣 陈佳
走进康县迷坝乡,6.4万亩林海正舒展着沁人心脾的绿意。在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故事,伴着林间绿浪与菌香,正酣畅书写。
近年来,这座被绿意深情包裹的山乡,悄然掀起一场“点绿成金”的变革。迷坝乡党委以党建为红色引擎,组织力量融入青山绿水,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冲在致富前沿,真正把“绿水青山”转化为群众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转变始于破解发展之困。曾经,村庄分散、产业单薄,严重制约着乡村振兴的步伐。为此,迷坝乡打破区划界限,在姚家山、马莲、四方3个村成立菌菇产业联合党支部,整合资源、共享技术、共闯市场。不仅推广层架种植、兴建标准大棚,使年产鲜菇达80万斤,还打造“迷坝山珍”品牌,对接电商超市,推动三村农户户均增收6000元。
“再也不用单打独斗、担心压价了!”菇农段淑英的话语中洋溢着满满的获得感。
不仅如此,迷坝乡还积极联合周边成县镡河乡、陕西省略阳县西淮坝镇组建跨乡产业联盟,整合迷坝药材、镡河果蔬、西淮坝手工艺等特色资源,共建“种—加—销”一体化产业链,推动区域农产品抱团发展、携手进市场。
依托6.4万亩优质林地,迷坝乡党委推广“党支部+合作社+林农”模式,带领12个村集体大力发展林下天麻产业。村党支部牵头流转林地、统一供种、保底收购,彻底消除了农户“怕种不好、怕卖不掉”的顾虑。以迷坝村为例,引进桶装种植模式,带动53户种植天麻12万桶,吸纳300多人务工、30多户实现土地流转,户均增收3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年增收超20万元。“不砍树,也致富”,在这里成为生动实践。
值得称道的是,迷坝乡始终将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视为一体两面,而非“二选一”的难题。通过将“林长制”与党建深度融合,设立乡、村、网格三级“党建林长”,由12名村支书兼任村级林长,并动员党员主动认领46个管护责任区,实现林区管护全覆盖;同时联合派出所、林场开展常态化巡林、病虫害防治和盗伐盗猎整治,使破坏生态事件大幅下降,青山常在、产业常兴的良性循环正在这里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