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贾艺超、贺志娟 文/图
村规民约这一传统治理智慧,正通过创新实践焕发时代生机。今年以来,华亭市安口镇持续深化村规民约建设,使其从静态文本走向动态治理实践,有效破解了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矛盾调解等基层治理难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内生动力。
为破解村规民约停在“纸上墙上”的困境,安口镇积极指导各村探索民主协商新路径。通过会议协商、民意征集等多种形式,系统梳理村民反映强烈的环境、婚丧、邻里等突出问题,确保公约修订有的放矢。制定过程严格履行民主程序,多次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深入讨论,并邀请乡贤参与审议,确保条款既合法合规、契合公序良俗,又汲取乡土智慧、彰显本村特色。同时,巧妙将政策要求转化为“垃圾入桶日日清”“喜事新办情更浓”等通俗易懂的表达,让村规民约真正融入村民日常生活,显著提升了认同感与执行力。
聚焦乡村治理顽疾,村规民约展现出精准施策的优势。在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各村将“门前三包”责任制纳入核心条款,明确村民维护房前屋后卫生、绿化、秩序的责任,配套建立日常监督与定期评比机制,并将结果与“文明家庭”评选、积分奖励等挂钩,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主动性。
安口镇立新村村规民约“三字经”宣传栏。
安口镇针对婚丧嫁娶铺张浪费,公约对宴席规模、礼金标准作出合理约定,指导红白理事会进行宣传劝导与柔性监督,推动勤俭节约新风尚取代陈规陋习。在矛盾调解方面,明确“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的调解路径,培育本土调解力量,依托“村民说事室”等平台,发挥乡情纽带作用,将大量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筑牢了乡村和谐基石。
村规民约落地生根,离不开长效机制的支撑。各村普遍组建由村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代表构成的监督小组,常态化巡查监督。创新运用“红黑榜”公示、道德评议会等形式,强化道德约束与舆论引导。将遵守村规民约情况作为评选“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荣誉的核心依据,形成“守约有回报”的正向激励。
此外,安口镇在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建立动态优化机制,联合市委社会工作部、司法局等部门定期评估实施效果,根据法律法规和村庄发展实际,依法依规更新完善,确保公约始终保持生命力、具备时代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