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小龙
“我们五人一组,大家快给自己的小组起个名字吧!”
“昆仑队、开心超人队、榆小花队……”
8月12日,走进榆中县第三中学榆中山洪灾害安置点的教学楼里,来自共青团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老师们正在给孩子们上课。
“我们每天给孩子们上两节课,和他们一起做手工、画画。”12355志愿老师王建芳正在讲解游戏方法,课堂上,26个小孩正聚精会神地听讲。
王建芳是天水某小学的心理辅导老师,也是12355青少年服务台的志愿者,听到榆中受灾的消息后,她立刻赶到榆中的安置点,陪孩子们一起渡过难关。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只要各自发光,就会照亮所有人。能发挥我的优势给孩子们带去一点温暖,就很值得。”王建芳一边笑着说,一边指导孩子们做手工。
榆中县发生山洪灾害后,共青团甘肃12355青少年服务台积极响应,动员组织心理老师(志愿者)分批次前往榆中县第三中学、榆中县马坡乡上庄村委会两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开展心理援助工作。
同时,对转移来的受灾群众家庭中的儿童与青少年进行一对一访谈,给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和关爱,提供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课程等帮助。通过绘画、乐高积木拼接、木板绘画、体育运动练习等活动,缓解孩子们焦虑不安的情绪,陪伴他们安稳舒适地度过困难期。
截至8月11日,两个安置点进驻心理老师22人次,开展活动8场次,累计服务儿童及青少年120人次。
课堂上,9岁的张佳怡与老师积极互动,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她家所在的马莲滩五社受灾较为严重,山洪冲塌家里的院墙以后,她和家人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转移到了安置点上。
“在这里有老师带着一起玩耍,还交到了很多新朋友,过得很开心。”张佳怡说,虽然还记得山洪暴发那晚的情景,但在这里已经不再害怕了。
在心理疏导中,老师们给孩子们每人发了一张绘有基础图形的画纸,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填图,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想法。
“不同的色彩能展现出不同的含义,我们会根据孩子的画作从多个方面去确定最适合她的心理疏导方式。”12355心理疏导老师黄源告诉记者。
“我爱我的老师们。”在张佳怡的作品旁,她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在这一刻,心理疏导老师带给她内心的安慰与感动尽数汇聚在这句话里。
这种心理疏导的过程虽然是针对这些受灾区的孩子们,但治愈却是双向的。“这将成为我珍贵的记忆。”黄源用手机悄悄拍下了这幅画。
这些天在安置点上,老师们每天都会写日记记录孩子们的状态以及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以便用最好的状态和方法来进行疏导和心理安抚。
不只在三中,心理疏导老师的足迹已经遍布各个安置点。他们像一束束光,照亮孩子们的前行路,在心底深处渐渐生长出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