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李倩 王安琪 文/图
立秋时节,走进静宁县仁大镇扯弓塬村生态搬迁安置点,一排排白墙灰瓦的新居在暖阳下格外醒目。硬化巷道纵横贯通,文化广场上孩童嬉戏,2300平方米的护坡工程如臂环抱,守护着这个从地质灾害隐患点“蝶变”而来的新农村。
仁大镇扯弓塬村全貌。
住房是民生之要,安居是乐业之本。
近年来,静宁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实施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项目,用心做好“后半篇文章”,让群众不仅“挪得出”,更能“住得稳、过得好”。
仁大镇抢抓项目机遇,积极推进搬迁工作,累计帮助140户群众完成搬迁,其中扯弓塬村成效显著,69户、216人顺利搬迁。
走进仁大镇扯弓塬村新居民点,一栋栋民居整齐排列,平坦整洁的水泥路连通内外。来到搬迁户王军太的家中,房间布局合理,冰箱、电视、沙发等家电家具一应俱全,处处透着温馨的生活气息。
“以前住在山崖边,夜里下雨就心慌。”仁大镇扯弓塬村村民王军太摸着新家的地暖感慨道,他原来的板房紧邻滑坡隐患点,如今住进大大的安居房,用上了自来水、宽带网络,门前就是公交站。
在静宁县,像这样的避险搬迁户已有140户实现“危房变安家”的跨越。
村民王军太的家。
群众的幸福感,离不开扎实的配套保障。为让搬迁成效落地生根,仁大镇持续优化工作措施、破解工作难题,落实落细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
“为保障搬迁成效,我们优化配套设施,硬化巷道3400平方米、构筑安全护坡2300平方米、修建排水渠1400米,铺设人行道800米、建成小广场一处2100平方米、塑胶篮球场一处,配套健身器材10套,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仁大镇党委副书记曹兴介绍。
扯弓塬村是静宁县推进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当地以“挪得出、住得稳、过得好”为目标,不仅让群众避险住上了新房,更温暖了群众的“心”房。静宁县的生态搬迁工程正从“物理空间迁移”向“生活品质跃升”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