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清水县: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8-11 16:05:23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卫东 刘嘉 陈静娴

近年来,清水县因地制宜,充分利用丰富的林地资源,积极探索林菌、林药产业发展新模式,林下经济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目前已形成中药材、食用菌、山野菜种植多元化发展新格局,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

在秦亭镇秦亭村乌龙头种植园内,绿意盎然,生机勃发。眼下正值乌龙头管护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提升乌龙头的产量和品质,村民正抢抓天气,深入田间地头,为乌龙头浇水、除草,确保乌龙头茁壮成长,为来年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2022年,秦亭村立足本村实际,积极争取项目,建设冬暖式大棚1座。组织农户前往漳县、定西等地学习先进种植经验,购买乌龙头枝条30000支进行水培,通过‘直播带货线上销售、线下引流、现场采摘’的方式,以每斤60元的价格进行销售,为村集体经济增收8万元,带动22名村民务工增收。今年,我们为节约成本,采购一年生乌龙头枝条6万支,移栽60亩,断根育苗60亩,种子育苗4亩,预计共育苗木20万支,移栽200余亩,为后期反季节种植保障供应。”清水县秦亭镇秦亭村党支部书记鲁永红说。

1754710466943056077.jpg

清水县林下经济产业迎来升级转型(资料图)

时下,走进秦亭镇刘峡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内,一排排菌棒掩映在绿树浓荫下,村民忙着采摘、晾晒新鲜的黑木耳,田间地头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眼下,秦亭镇的地摆木耳进入了集中采摘期,鲜嫩的木耳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更是带动村民致富的“致富伞”。

“今年,刘峡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种植地摆木耳、吊袋木耳、庭院木耳,林下灌木木耳共种植菌棒22万棒,目前第四茬木耳已采摘结束。平均每棒产量达到1两,每年为村集体收入增加收益10万元左右,带动70多户群众务工增收。”清水县秦亭镇刘峡村党支部书记杨旭刚说。

木耳种植开辟了致富新路径。与刘峡村同样种植食用菌的白沙镇赵沟村,最近也迎来了秋耳菌棒上架的关键时期。在清水县食用菌产业园内,村民正忙着给菌棒进行打孔和悬挂,一根根处理好的菌棒或整齐地悬挂在支架之间,或按次序摆放在地面之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清水县地处山区,森林覆盖率达42%,是特色农作物的黄金产区,县内9成以上区域非常适宜木耳等食用菌,丰富的林地资源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天然优势。近年来,清水县立足气候宜人、土壤肥沃的自然优势,引导村集体和种植大户在不破坏林地生态的前提下,利用林间空地、适宜湿度等天然条件,发展林下经济。如今,从最初的零散试点到规模化基地,清水县形成了林药、林菌、林禽、林蜂、林旅等复合型林下经济经营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们大力发展林菌等林下经济,做强清水食用菌产业,立足‘农业优先型、农业指导型’发展定位,坚持‘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规模化、组织化、集群化’发展食用菌产业,有力推动了食用菌产业高质、高效发展。现已建成核心园区一处,发展设施大棚和林下地摆等种植基地43个,发展庭院种植860户,种植规模达到2000多万棒,形成了‘一园三带、多点支撑’的食用菌发展格局。下一步,我们将以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契机,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力争到2030年,食用菌种植规模突破8000万棒,年产值达到8亿元以上。”清水县经济作物工作站站长王晓军说。

责任编辑:孙振杰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