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万林正在田间辛勤劳作。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周兆云 魏彩云 文/图
走进漳县马泉乡的山间,层层叠叠的梯田被一片片浪漫的紫色覆盖,8000多亩黄芩正值盛花期,细碎的紫花缀满枝头,微风吹过时掀起层层花浪,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绘就了夏日最美生态图景,也传递着丰收的讯息。
在漳县马泉乡龚家坪村的田间地头,56岁的种植大户牟万林正躬身花海间,麻利地拔掉杂草,指尖轻轻拂过一朵黄芩花,眼里的笑意藏不住。
“你瞅这开花的势头,就能看出今年有个好收成!”牟万林直起身,手里拿着一把杂草,声音里充满干劲。
“以前我们都种党参,后来村里推广人工种植与机械化操作结合,同步调整产业结构,再加上农技员指导的科学种植方法,收入一年比一年高。年初村上动员我们种黄芩,我种了三十多亩。按去年的价格,今年少说也能挣十三四万元。”牟万林说。
风拂过田垄,紫色的花穗摇曳,在马泉乡的土地上,越来越多的“牟万林”们,正靠着这株株草药,种出属于自己的好日子。马泉乡蔡家坪村的村党支部书记蔡月明时不时就开上他的电动三轮车,到村上的小黄芩地里看一看。
“我们这里海拔1800米以上,光照充足且昼夜温差大,恰好契合了黄芩耐旱畏涝的生长特性,成为其天然的‘优生区’。”蔡月明说,“今年通过‘党支部带头试种,党员分户带动,群众跟着参与’的模式,带动全村220多户农户种了1000多亩黄芩,预计能带来400万元以上的经济收入。”
从最初几户农户试种时的小心翼翼,到如今的规模发展,黄芩在马泉乡完美“逆袭”。
近年来,漳县马泉乡立足土地资源禀赋,紧扣全乡“稳农强基、产业兴乡”工作思路,锚定“抓产业、增收入,扩种粮、保底线”原则,聚焦提升农业效益和农民收益这一核心任务,在龚家坪、蔡家坪村率先推动黄芩大规模种植,打造千亩连片黄芩种植示范点,以点带面辐射全乡,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