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天伟
高考那年,天气比往年都要热。教室窗外的蝉鸣像是被太阳晒得发了疯,整日整夜地叫着,连梦里也逃不开,那时我坐在教室最后一排,桌上堆满了课本和模拟卷子。
考试成绩刚出来,“选专业”这三个字已经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我们心头。班上的气氛有些微妙,有人早早定好了方向,有人还在摇摆不定,也有人干脆听从父母安排,仿佛人生这趟列车,只需一张车票,就能驶向既定的终点。
我记得那天傍晚,班主任站在讲台上,语气柔和却郑重地说:“志愿不是考试,它不像分数那样黑白分明,它是你们对自己未来的第一次真正回答。”她的话很轻,却在我心里激起一阵涟漪。
我从小喜欢语文,作文常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念,我也曾幻想自己将来能当个作家、编辑,或者写点什么文字为生。可现实总是一针见血地戳破幻想——“写作能养活你吗?”这是父亲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他是个老派的人,觉得男孩就该学工科、学医、学计算机,要有“硬本事”。母亲则在一旁叹气,说女孩子学文倒还罢了,男生还是得稳重些。
我沉默了很久,一页页地翻看志愿指南,像是在翻一本没有结局的小说。书架上摆着几本汪曾祺的散文集,那是我最爱读的书之一。他的文字朴实而温润,像夏夜里的一杯凉茶,让我在焦躁中找到了片刻宁静。我想,如果我能写出这样的文字,哪怕没人喝彩,也是值得的。
可现实终究是现实。最终,在父母的劝说下,我填了计算机专业。那一刻,我仿佛听见自己心中某个角落轻轻关上了门,声音不大,却清晰。
多年后,当我坐在写字楼的格子间里敲代码时,偶尔也会想起那个夏天。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年坚持自己的选择,会不会走上另一条路?会不会真的成为那个坐在图书馆里写文章的人?
可生活没有如果。我依旧做着程序员的工作,也渐渐学会了用逻辑与算法构建世界。但我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只是把它藏进了深夜的文档里,藏进了周末的咖啡馆里,藏进了每一个属于自己的缝隙中。
如今回望那年志愿的选择,我已不再懊悔。它像一条岔路口,虽非我最初所愿,却也通向了风景各异的远方。人生的轨迹往往如此,你以为走错了路,其实不过是绕了个弯,最终还是要回到内心最真实的地方。
七月的风又吹起来了,窗外的蝉鸣依旧不歇。我合上电脑,抬头望向天空,仿佛看见那个坐在教室里犹豫不决的少年。他的眼神中有一丝不舍,也有一丝坚定。我知道,他终将走出自己的路,无论那条路通向何方,都带着青春最真实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