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农文旅融合的“花样答卷”——镇原县农文旅融合奏响乡村振兴强音
2025-06-30 10:43:16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微信图片_20250627153533.jpg

庙渠黄花菜。

微信图片_20250627153525.jpg

在北石窟驿景区直播售卖当地特色农产品。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通讯员 张凡 文/图

祁焦村的书法墨香与黄花菜田相映成趣,毛庄村的辣椒基地里直播镜头火热朝天,庙渠镇碧波潭的潺潺水声伴着游人的笑语……盛夏时节,漫步镇原大地,处处生机盎然、诗意流淌,仿佛一幅灵动鲜活的田园诗画,在时光里徐徐铺展着独属于它的美好与希望。

近年来,镇原县坚持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涵、以商业为纽带、以旅游为载体,将乡村的农业根基、商业潜力与文化底蕴巧妙整合,多措并举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一条农为根基、文铸灵魂、旅添活力的融合发展新路径,成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土特产”变身“金饭碗”

“土特产”里藏着大乾坤。在临泾镇祁焦村,千亩土地不仅孕育出黄花菜、优质葡萄、白瓜子等特色农作物,更催生出农家黄酒、生态葡萄酒等深加工农产品,随着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产品的附加值也实现了显著提升,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临泾镇盛洋农场负责人王双选便是这片发展热土上的弄潮儿。他敏锐地捕捉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政策机遇——新建了4座温室大棚,为农场的种植产业增添了新的亮点;打造了一处充满童趣的儿童游乐场,让孩子们在农场也能找到欢乐的天地;对5座蒙古包农家乐进行改造提升,使其兼具舒适与特色,为游客提供别具一格的住宿体验;还精心规划了2处休闲垂钓池,让游客在宁静的湖光山色中享受垂钓的乐趣。在他的努力下,盛洋农场成功实现了从单一生产模式向休闲康养、品鉴体验等多元化模式的华丽转身,成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我们深度挖掘并巧妙盘活本土文化元素,让沉睡的文化资源焕发出新的生机。以焦宏泽精心创办的于右任书法馆为文化地标,同时借助焦宏济、祁学忠等当地书法名人的影响力,积极带动书法研学交流活动的蓬勃开展。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香包刺绣、手工鞋垫、千层底布鞋等传统手工艺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目光。”祁焦村党支部书记段国杰介绍,如今,乡村旅游如火如荼,吸引着八方游客沉浸式体验乡村的文化韵味与自然之美。

数字赋能“原生态”

在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浪潮里,郭原乡毛庄村秉持“让乡村更像乡村”的质朴理念,精心守护着农田的广袤、村舍的古朴、果园的生机,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生态风貌,让乡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自然的气息。

与此同时,毛庄村积极拥抱数字时代,以数字力量为传统农业赋能,助力其展翅高飞。立足黄土高原气候,毛庄村建成300亩辣椒基地及配套加工链,辣椒酱、椒叶茶等产品热销市场。更令人瞩目的是其电商发展——“第一书记+青年团队”的直播模式点燃了全村的数字热情。

“我们成立了电商直播工作室,培养本土万粉、千粉主播,去年仅直播销售额就突破10万元。”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驻村第一书记杨朝阳说,毛庄村通过“毛庄小杨驻村记”视频号定期直播,苹果、红梅杏等优质农产品飞出乡村。与此同时,手工作坊、农耕体验园、特色民宿等体验点的打造,形成了“以销促旅、以旅带产”的良性闭环;短视频大赛、辣椒采摘赛等活动,更为农文旅融合增添了缤纷色彩。

“景区带动”注活力

夏日里,碧波潭景区水光粼粼,绿树成荫,栈道镶嵌石壁,溪边清凉舒适,游人们悠闲地坐在小广场品尝瓜果。“依托碧波潭甘泉和清水河地利,我们今年新建生态香瓜、蔬菜采摘园6座,实现村集体经济与农文旅产业双赢。”庙渠镇店王村党支部书记王小兵说。

镇原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实施农文旅融合“百千万工程”。积极探索景区带动型、农业观光型、主题民宿型等多元特色发展模式,全力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乡村文旅繁荣兴盛。

在北石窟驿景区,镇原县培育的主播账号在此集结,化身“代言人”,通过直播带货与现场推销相结合的方式,向游客和线上观众展示、售卖当地特色农产品;去年“五一”正式营业的翟池景区,仅一年便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1000余万元,直接吸纳周边110名村民就业,月均增收3000元,成为镇原县景区带动型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典型示范。

如今,这片黄土地上的“三旅融合”三重奏,正以前所未有的和谐韵律,为镇原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