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定西市安定区的广袤乡村大地上,306座农家书屋正经历着一场华丽的蜕变,焕发出新的生机。近年来,安定区创新实施“建管用”一体化机制,昔日的“文化粮仓”如今升级为群众身边的“文化能量站”。通过规范管理体系、优化服务模式、创新运行机制三重变革,推动乡村阅读从“有书可读”迈向“读有品质”,真正让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最美一公里”。
走进团结镇寒水村农家书屋,映入眼帘的是书架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书籍,涵盖中外名著以及经济、农业、社科、文化等诸多领域。正值农闲时节,村民正全神贯注地翻阅着手中的书本,整个书屋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气息。
作为定西市农家书屋应用示范案例的实践者和推广者,团结镇寒水村党支部书记程永红介绍:“我村始终坚持‘建管用’一体推进。在建设上,我们整合资源打造多功能阅读空间,配备了农业技术、儿童绘本、文学名著等千余册书籍,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管理上,推行‘全天候、节假日’的开放模式,方便群众能够随用随借;在使用上,我们结合村民实际需求开展一些特色活动,如‘农技课堂’‘亲子共读’‘政策宣讲’等等。”
在巉口镇山海新村农家书屋,3700余册图书通过ILAS管理系统实现了电子借阅,这一举措不仅提升了书屋的管理效率,更为村民带来了“指尖借阅”的便捷体验。如今,这座书屋已然成为新时代乡村的“智慧书房”,同时也是村民开展文化活动的“文化会客厅”。
安定区巉口山海新村社区文书胡丽君在谈及如何充分发挥农家书屋的作用时说:“通过开展知识竞赛、读书征文、书谜竞猜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进一步培养村民的阅读习惯,提高农家书屋的利用率。”
凤翔镇北廿铺农家书屋是“甘肃省五星级农家书屋”,简洁的布局营造出温馨的阅读氛围,前来看书的村民沉浸在书海之中,尽情寻找心中的“诗和远方”。
凤翔镇北廿铺村党支部书记周军表示,该村打造了“阅读+亲子互动”“阅读+乡愁情怀”“阅读+文化传承”的农家书屋品牌,构建了集阅读、交流、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阅读空间,让书屋更贴近村民生活,从而激发村民的阅读热情。
目前,安定区不仅建有306家农家书屋,还在农村幼儿园设立了56个“小书架”。依托农家书屋这一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重要阵地,当地常态化开展“我的书屋·我的梦”少儿阅读、经典诵读等各类阅读活动1100余场次。这些举措让农家书屋真正“用”起来、“活”起来,不仅成为当地群众提升文化素养、掌握实用技能的“黄金屋”,更升级为群众身边的“文化能量站”,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文化动能。(王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