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王倩 文/图/视频
在河西走廊的东北角,青土湖正经历着一次非凡的生态重生。这片曾经干涸的土地,如今已成为甘肃生态环保的缩影,展现出的治理成果对于民勤及整个西北地区生态安全的深远意义。
青土湖,作为石羊河的尾闾湖,历史悠久。早在西汉时期,这里水面广袤,达4000平方公里;明清时期则被正式称为青土湖,水域面积在400平方公里左右。然而,伴随时间的推移,自1924年后,青土湖逐渐陷入干涸的境地,1959年彻底干枯,留下的只有饱受风沙折磨、形成13公里风沙线的荒凉。从此,呼啸的狂风裹挟着黄沙,将这里变成了民勤北部最大的风沙口,两大沙漠虎视眈眈,仿佛要将这片绿洲彻底吞噬。
转机出现在2007年。随着《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获批实施,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保卫战在民勤打响。
科研人员与治沙人携手攻关,创新推出“大穴整地积沙+人工造林”“工程固沙+低密度造林+种草”等治沙模式。在他们的努力下,108万亩沙化土地得到治理,3万亩梭梭林不仅锁住了流沙,还成为肉苁蓉生长的沃土。18.3万亩流沙被固定,25.6万亩人工林拔地而起,宛如绿色长城,将肆虐的风沙牢牢阻挡在外。
与此同时,青土湖的生态输水工作也在不断推进,4.56亿立方米的清水源源不断注入青土湖,仅2024年就输水3480万立方米,生态修复的成效逐渐显现。
经过治理,青土湖的地下水位从2007年的4.02米回升至2.87米,水域面积由2010年的3平方公里扩展到如今的27.65平方公里,形成127平方公里的旱区湿地。全国第六次荒漠化调查结果显示,全县荒漠化面积从90.34%降至88.18%,沙化面积从75.81%降至75.57%,实现了“双缩减”。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无数治沙人的汗水,更是青土湖重获新生的见证。”民勤县水务局副局长王兴斌望向波光粼粼的湖面,目光中满是欣慰。
顺着他的视线望去,西渠镇火坎村村民陈天华轻抚着芦苇感慨:“以前只要刮风,家里就落一层沙。现在五级以下的风,连沙尘都见不到了!现在这里有水有草,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空气也比以前好多了。”他的话语,道出了当地百姓最朴素的喜悦。
芦苇丛中,水鸟清脆地鸣叫此起彼伏,环湖300多公里的锁边防护林带,如同绿色丝带,将两大沙漠的合围之势彻底斩断。
青土湖地处国家“北方防沙带”的核心位置,捍卫着河西走廊及整个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青土湖生态的恢复,减少了风沙对河西走廊的侵蚀,对维系区域生态安全格局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治理经验和模式为整个西北地区的防沙治沙、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借鉴。
如今,民勤县依然在持续推进青土湖的生态治理,通过“三北”工程实施更为系统的荒漠化防治措施。青土湖这一西北生态版图上的“沙漠明珠”,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贡献更多“民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