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倩 文/图
日前,走进兰州新区佛慈制药科技工业园,一场“药材变形记”正在上演!智能化生产线飞速运转,道地药材“咕噜噜”钻进机器,转眼间就变成一盒盒精制中成药。另一边,药渣也没闲着,正排着队“赶车”,准备去“变身”有机肥料,给土地“加餐”。谁能想到,这热气腾腾的生产现场,藏着一家百年药企的绿色密码?
作为拥有96年历史的“中华老字号”,2023年,佛慈制药一举拿下“国家级绿色工厂”的金字招牌。从上海到兰州,从传统车间到智能工厂,它的每一步都踩在绿色发展的鼓点上,为中医药行业树立了绿色低碳发展的“西北标杆”。
1929年,佛慈在上海创立,以“科学提炼、改良国药”为初心;1956年,它响应号召“西迁”兰州,从此把“守护生态”刻进了DNA。2018年,企业搬入兰州新区,建起全流程自动化生产线。药材从前处理到包装,全程“无菌净身”,能耗和污染物排放量直接“瘦身”!
说起佛慈的“绿色大招”,药渣回收绝对算一个!每年几千吨药渣,在它手里就像“变形金刚”,眨眼变成有机肥,既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能反哺农业。公司副总经理冯晓云笑称:“药材‘边角料’也有大能量!”
在佛慈的中央控制室,大屏幕就像个“超级管家”,实时盯着厂区的能耗数据。2023年,企业引入智能化能耗监测与管理系统,对蒸汽、电力等关键用能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年节能率达15%!作为产业链“链主”,佛慈制药联合兰州大学等科研机构共建“现代中药全产业链创新研究中心”,着力推动中药材工业饮片标准化,从源头减少资源损耗。其主导制定的54个经典名方配方颗粒质量标准,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成为中药绿色制造的“甘肃规范”。
绿色发展的“红利”,也洒向了田间地头。在定西漳县,佛慈的中药材扶贫车间热闹非凡。“保价收购+技能培训”双管齐下,种植户种的黄芪、党参不愁卖,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保护价收购,近三年累计投入专项惠农资金2358万元,惠及500余户家庭,实现户均增收8000元。
从黄浦江畔到黄河之滨,近百年风雨兼程,这家药企始终和绿色同行。如今,它正踩着新时代的鼓点,继续书写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