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武和群众一起种植百合。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通讯员 薛诚 王玮 王佳佳 文/图
在永靖县徐顶乡徐家沟村,提起村党支部书记柳文武,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这位从黄土地里“长”出来的致富带头人,用二十余年光阴,将百合产业从“舶来品”变成村民的“致富宝”,书写了一段乡村振兴的生动故事。
从打工者到领路人:一位农民书记的百合产业初探索
柳文武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便对土地怀有深厚的感情。上世纪90年代末,为了摆脱贫困,高中毕业的他便开始外出打工。然而,就是这次打工之旅让他走上了百合种植致富路。
2000年,柳文武在兰州西果园乡施工时,意外发现当地村民种植的一种叫作百合的作物,不仅能食用,还能加工增值。“我当时就想,这里的气温和徐顶乡差不多,西果园能种百合,我们村是不是也能种?”带着这个疑问,他边打工边学习,主动向西果园种植户请教种植技术,甚至带着百合种回家,说服父亲和村支书试种。
从最初的小范围试种,到慢慢摸索出适合本地的种植方法,柳文武用最“笨”的办法——手把手教、一对一学,让百合在徐家沟村的土地上扎下了根。2011年,当他休假回家时,看到乡亲们仍在贫困中挣扎,毅然放弃外地事业,回到家乡:“一人富不算富,得让全村都富起来!”
从“试种”到“共富”:党建引领下的产业破局之路
2014年,深受村民信任的柳文武当选了徐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当选书记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百合虽好,却因连茬障碍、种球退化和销路滞后,村民种植意愿不高。他深知,“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必须走“党建引领、产业破局”的路子。
为破解技术瓶颈,柳文武带着党员和村民多次前往西果园考察,引进优质种球,请来“土专家”“田秀才”现场指导,推动传统种植向科学种植转型。为解决销售难题,2016年,他牵头成立了永靖县昌农百合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资金建设鳞片扦插示范基地,积极争取项目推广实施了百合高效丰产技术、土壤消毒等。同时,统一提供种球、技术和产销服务,让村民种得安心、卖得放心。
经过一系列举措,徐家沟村百合种植面积从零星分布到覆盖全村2/3耕地,亩产提升10%,种植成本下降15%。合作社累计带动80余户(含25户脱贫户)户均增收5000元,村集体增收5万元。“这两年百合的价格也比较好,根据去年的情况看,规模大一点的种植户年收入能达到10-20万元左右,最少的也能到3-5万元左右。”柳文武告诉记者,“现在家家种百合、户户有劳务,日子越过越红火!”
从“脱贫”到“振兴”:荣誉背后的初心与坚守
如今的徐家沟村,水泥路通到了每个社,家家盖起了新房,年轻人陆续返乡创业,“空心村”变身“活力村”。而柳文武的脚步从未停歇——他先后获评“州级党务工作者”“临夏州抓党建促脱贫攻坚致富带头人”,2025年更站上了全省领奖台,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称号。
“这份荣誉属于并肩奋战的乡亲们,属于扎根基层的乡村干部。我会以这份荣誉为新的起点,带领乡亲们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面对荣誉,柳文武始终清醒。
“柳书记任职以来,真正把我们农民的事当自己的事干,带领大家发家致富。”徐家沟三社村民徐浦元感慨道,这十多年来,村上变化很大,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有小轿车、楼房,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从田间地头的“百合试种者”,到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雁”,再到全省表彰的“劳动模范”,柳文武用二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证明:只要心怀热忱、敢闯敢干,偏远山村也能成为乡村振兴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