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三点一线”富山乡 马成明的产业振兴密码​
2025-06-20 10:25:30 来源: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马雪娟 通讯员 李华 妥卫明 王兴全 文/图

6月仲夏的积石山,清晨的微风夹着淡淡的青草香,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飘荡,快过尺高的饲草玉米随风摇摆,像在晨练。

早晨6点刚过,一个中等个头、皮肤黝黑的中年男子在安集镇安家湾村的田间地头,仔细观察饲草玉米长势。“真是一场及时雨啊,庄稼又能挺过至少半月的耐旱期。”他喃喃自语

7点过后,他又钻进刚建成的智能玻璃温室,逐个苗床查看脱毒马铃薯繁育炼苗情况,确认温度、湿度、通风等各项指标达标后,轻轻点了点头。

9点整,他又出现在花椒加工厂施工现场,查看厂房地基夯实和构造柱砌筑情况,询问施工细节,叮嘱做好安全措施。

这个人叫马成明,安家湾村党支部书记。自春耕结束后,田间、温室、工地“三点一线”,是他雷打不动的日常。同事们说,这是他把“办公桌”搬到了产业一线。

从“刨一爪子吃一口”的贫瘠山塬,到如今饲草玉米成规模、脱毒马铃薯育新种、花椒加工厂拔地而起的三路产业群——马成明带领安家湾村富民产业合作社用近八年时间,将一片穷山沟绘成了产业振兴的画卷。

马成明(前排右一)和工作队成员奔走在“三点一线”的路上。

饲草产业率先蹚出增收路

马成明曾是村里普通汉子,早年外出务工的经历,让他更早看清村里的困局:“种小麦、玉米,一年到头累死累活,挣不了几个钱,得寻条新路。”

2017年村“两委”改选,乡亲们把希望寄托在马成明身上。肩扛信任与“拔穷根”的责任,他迎难而上,一边稳抓脱贫日常,一边四处考察取经。“再难也得干出个样!”他眼里燃烧着一团火。

转机出现在金川集团常态化帮扶后。村企多次协商,最终确定“生态化布局、科技化提质、链条化增效”的产业发展路径。

2019年,借临夏州“粮改饲”政策,马成明发动村民种饲草玉米近400亩。为打消村民顾虑,他协调金川集团每亩奖补400元,统一购种并指导科学种植。当年亩产近2000元,较传统作物增收1200元,村民的积极性一下被点燃。

2020年,村里成立草业加工合作社。青贮季,马成明吃住在现场,严把每一道工序。驻村工作队和农户连续奋战一个多月,完成近1200吨青贮任务。部分留作养殖,其余销往周边,赚得盆满钵满。

马成明(右一)查看饲草玉米长势。

尝到甜头的村民,把能种的地都种上了饲草,编起顺口溜:“饲草玉米真正好,浑身上下都是宝,沟滩填饱牛肚子,增收还需快步跑。”

今年,针对地震后农户存在的困难,马成明与驻村工作队争取到了金川集团的帮扶,1500袋爱心化肥、500亩青贮材料、1台自走式收割机、2台打包机……“粮改饲”模式让贫瘠土地持续焕发生机。

种薯培育彰显科技硬实力

马铃薯虽是主粮,却因多年种植退化,出现空心黑心、易腐烂、口感差等问题。一次偶然看到脱毒马铃薯繁育信息,马成明坐不住了,立即向相关部门咨询技术和项目。

2022年,安家湾村试种60亩高品质马铃薯,亩产稳定在4000斤以上。吃着香喷喷的土豆,他犯起新愁:“高品质的种薯的确好,就是价格有点贵,要是自己繁育呢?”

2023年,金川集团出资200万元,建起645平方米、600吨库容的多功能储藏室及农机设备,为扩种打基础。马成明往返临夏州农科院,邀请专家培训,协商原原种繁育。

2024年,金川集团再投88万元,建成智能玻璃温室,为原原种繁育创造了条件。合作社在农科院指导下,推广陇薯3#、陇薯10#、临薯18#等品种,种植马铃薯1000亩,带动周边农户种植2800亩,亩产超4000斤,总产值360多万元,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马成明查看马铃薯大棚移栽苗情况。

今年6月,临夏州首座智能玻璃温室脱毒马铃薯原原种项目投产,年繁育原原种30万粒,可生产100亩原种、1000亩商品薯。这一集技术研发、种苗繁育、储藏示范于一体的项目,标志着积石山县在破解种业“卡脖子”难题上迈出关键一步。

“科技重塑农业未来!”马成明说。如今,近80名村民在产业链务工,30多户年收入超2万元。村民编起新顺口溜:“岗梁上育金豆,科技赋能致富路。”

深挖潜力撬动花椒大商机

安集镇花椒远近闻名,全镇栽植4.6万亩。每到七八月,漫山“星火”缀满枝头,麻香飘过黄河岸。安家湾村虽有资源,却因种植分散、产量不高。

马成明上任后,带领村民测量土地,把“无用”的陡坡瘠地全种上耐旱耐瘠的高价值花椒。2017年至今,新种花椒600多亩,更替劣种树3000多棵。

但花椒管护难、挂果周期长、市场波动大、采摘集中,加上加工粗放、销路单一,收入总上不去。马成明认定“实干破局”,请专家传技,推广矮化密植,规范修剪。渐渐地,椒树挂果更密更饱,产量质量双提升。

如今的安家湾村已绘就产业兴旺的画卷。

为彻底扭转被动,马成明跑乡镇、找帮扶单位、调研市场,撰写花椒加工厂项目建议书。经过不懈努力,争取到积石山县移民局400万元资金。今年春节后,智能化花椒综合加工厂正式动工。这座集烘干、筛分、分粒、净化、包装于一体的工厂,将为花椒产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正如椒农的新唱词:“岗梁上栽下摇钱树,加工厂竖起致富路,‘达涯牌’花椒扬名远,‘甘味品’不再是梦想。”

八年耕耘,马成明从普通农民成长为带领287户村民致富的标杆。曾经的荒芜山丘,如今饲草翻浪、薯苗吐绿、椒香四溢;曾经的穷山沟,已绘就产业兴旺的画卷。这位以大地为纸、汗水为墨的黄土汉子,用“三点一线”的坚守,在土地上深耕出比梦想更实在的未来,引领乡亲们迈向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责任编辑:马雪娟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