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平川区:四项举措激活村级集体经济“一池春水”
2025-06-18 09:15:03 来源:甘肃农民报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生涛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平川区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核心抓手,紧扣“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通过四项扎实有力的举措,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提档升级,让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焕发活力。

强化队伍建设,锻造乡村振兴“领头雁”

平川区构建起严密的责任体系,形成“区委全面领导-县级干部联系-区委组织部牵头包抓—区级职能部门具体指导”的区一级责任体制,在乡镇层面则建立“党委领导—包村领导联系指导—业务部门具体指导”的责任链条。全区61个村完成职能、资金和账户分离,7个乡镇引入专业力量负责村级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为集体经济规范发展筑牢根基。

“群雁高飞头雁领”,平川区坚持“书记抓,抓书记”,深入挖掘农村优秀人才。目前,已储备428名村级后备干部,其中包含按标准配备的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干部后备人选,为乡村发展注入源头活水。同时,严格落实驻村帮扶要求,2025年调整5名驻村帮扶工作队员,持续充实基层一线力量。

健全体制机制,凝聚发展合力

为打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单打独斗”的困境,平川区完善联动机制,以乡镇党委为牵头单位,村级组织主抓,多部门、企业和合作社协同参与。通过开展35次专业技术培训,培养出128名农民致富能手,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农村金融服务网络不断织密,7个乡镇金融服务站、35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相继组建,联结4598户小农户,让分散的资源和力量得以整合。此外,联席会议制度的建立,促使35次乡镇集体经济研讨交流会顺利开展,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拓宽增收渠道,挖掘特色资源潜力

平川区鼓励各村因地制宜,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区23万余亩的枸杞、番茄、马铃薯等特色种植业蓬勃发展,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一垄垄茁壮的作物,都成为了村集体经济增收的“金豆子”。

各村积极探索组织形式创新,通过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培育壮大制种、大枣、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规模化经营让农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也让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稳步增长。

助推产业升级,盘活闲置资源

在产业升级的道路上,平川区创新工作模式,组织36家非公企业与薄弱村结对,兴建7个农业产业基地和5个农畜产品加工基地,为集体经济转型升级按下“加速键”。6万余亩流转土地通过出租、经营、入股等方式参与分红,开辟了新的收入来源。

同时,对关闭企业、闲置房屋等集体资产进行全面梳理登记,该区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通过多种开发利用方式,让沉睡的资产“活”起来,村级集体经济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如今的平川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蹄疾步稳,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从队伍建设到机制完善,从特色产业培育到产业升级,每一项举措都精准发力,每一个行动都扎实有效。未来,平川区将继续深化探索,让村级集体经济这“一池春水”更加波光潋滟,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责任编辑:王典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