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礼
千载碧波中,芳魂韵未穷。擎天张翠盖,摇日染新红。影浣西子色,香随越女风。淤泥生玉骨,一茎立禅空。荷花,以其清雅、高洁的品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历来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常常成为诗词中赞美的对象。她与盛夏结伴而来,开得绚丽,开得热烈,引得无数风流才子竞相题咏。
诗言志。李白笔下的荷花,就带着几分“仙”气。“若耶溪傍采莲女,笑隔荷花共人语”。诗仙眼中的荷花,是通往仙境的信使。若耶溪畔的采莲少女隐现于田田荷叶间,笑声与荷香交融,恍若洛神凌波。这荷花,是诗人心中永恒的向往,是其对超脱尘世的美好憧憬。
而若论写荷,宋人杨万里最是拿手。其两首描写荷花的诗,堪称古诗中的经典之作:“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寥寥数笔,以“无穷碧”泼染天地壮阔,以“别样红”点透生命灼灼,将盛夏荷塘的磅礴气象凝为一幅永恒的画卷。“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嫩荷初绽的刹那灵趣,被杨万里精准捕捉。蜻蜓轻栖的意象,道尽自然万物间微妙的呼应,成为生机盎然的千古名句。
唐代王昌龄的采莲诗,则绘就一幅人花相映的妙境:“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少女的罗裙与荷叶融为一色,绯红的面颊与荷花交相辉映。人入花丛难辨形影,唯闻清歌方知所在——这巧思,既是赞荷色之浓艳,更是颂青春之绚烂。
宋人王之道另辟蹊径,以拟人之笔赋荷花仙姿:“亭亭青盖倚宫妆,新浴温泉体自香。暂借青风来一霎,欲披云锦见蜂房。”荷叶如华盖亭亭,荷花似贵妃新浴。清风拂过,仿佛要掀开花瓣探看蜂房蜜意,将荷花的雍容与神秘写得活色生香。
而宋人孔平仲,吟咏的则是荷叶的圆融之美:“一花一叶自相连,待得花开叶已圆。应为施朱嫌太赤,故将嫩绿间婵娟。”花叶相依,红绿相谐。诗人猜想定是造物主嫌红花过艳,特以碧叶相衬——道出荷花“浓淡总相宜”的和谐意蕴。诗人的想象,确是新奇而富有张力。
荷花年年开,诗意永流传。在这荷花盛开的季节,我们何不效仿古人,以一颗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看那“出淤泥而不染”的玉骨,听那“卷舒开合任天真”的和鸣,让平凡的日子,也如荷花般在泥泞中擎起赤诚,于炎夏里绽放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