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张小兵 张蛟龙
初夏时节,素有“药材之乡”美誉的华亭市马峡镇,广袤的田野间处处弥漫着淡淡的药香。
晨光洒在寺沟村一垄垄药田上,一座座覆盖着蓝色薄膜的大棚泛着耀眼光芒,引得过往路人驻足。“这是种啥宝贝?咋还闪着光呢?”有村民好奇地询问。
“这是天麻种植试验田,蓝膜能控温保湿,让天麻长得更壮实!”顺着田间忙碌的技术员指引望去,一座座大棚与远处青黛色的山峦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马峡镇寺沟塬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条件,成了天麻等珍稀药材的绝佳培育地。这片占地30多亩的天麻种植基地,正是马峡镇探索中药材多元化发展的“试验田”。
走进基地核心区,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十余名工人正合力架设温棚钢架,满载营养土的农用车在场地穿梭,种植员蹲在大棚内小心翼翼地将天麻菌种埋入覆有椴木屑的种植盆。“菌棒和木材的比例要精准,湿度传感器得实时监测。”技术负责人梁淑红边指导边比画。
正在干活的村民王继平说:“以前种大黄、独活等传统药材,现在种植新品种既学到了技术,每天又能挣100元,划算得很。”
天麻作为名贵中药材,素有“定风草”之称,其干燥块茎可平肝息风、祛风通络,市场需求量连年增长。
“天麻喜阴凉湿润环境,最怕积水涝害,马峡镇寺沟塬的坡地排水性好,这里总共有15座大棚,分天麻菌种培养区、良种繁育区、天麻种植区等多个功能区,种植技术上采用传统种植技术和桶栽技术的结合创新,使天麻的产量和质量达到双重提升。”基地负责人杜红丽介绍。
该基地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不仅提供30多个务工岗位,还通过土地流转让村民获得双重收益。
种植户李小林算起了账:“我家5亩地流转费每年2000元,在基地务工每月还有3000多元收入呢!”
近年来,马峡镇积极探索多元化中药材产业发展模式,全力推进中药材育苗、种植、晾晒、加工、销售、研学一体化发展。计划实施道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中药材产业数字化体系示范建设、S304线千亩中药材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寺沟塬天麻种植基地、大黄城中药材多品种标准化试验园建设项目、药食同源食品等建设项目6个,全域推动产业示范带扩量增产,确保全镇中药材种植规模稳定在1.5万亩,有效推动中药材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