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如何防治羊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2025-05-08 09:37:29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羊传染性结膜角膜炎主要是由摩拉菌属的病原菌引起的危害羊、牛等反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以眼结膜和角膜发生明显的炎症变化,并伴有大量流泪为特征。疾病后期感染角膜呈乳白色,往往发生角膜混浊、溃疡甚至失明。属常见多发病。虽然传染性结膜角膜炎是一种非致死性传染病,但由于局部刺激、视觉扰乱甚至视力丧失,患病动物生长缓慢,饲养成本升高,治疗费用增加,发病母羊产羔率下降。

一、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危害绵羊、山羊,牛、骆驼、鹿等动物。不分性别和年龄,以幼龄动物发病较多,特别是2岁以下者最为易感。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引进患病动物或带菌动物是暴发的常见原因。被病畜的泪和鼻分泌物污染的饲料可传播本病。蝇类和某些飞蛾可机械传递病原。一旦发病,传播迅速,多呈地方性流行或流行性。阳光曝晒、风沙、扬尘、蝇类频繁活动等可促进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3~7天。一般无全身症状,少见发热。病初患眼羞明、流泪,眼睑肿胀、疼痛。稍后角膜凸起,血管充血,结膜和瞬膜红肿,或在角膜上发生白色或灰色小点。严重者角膜增厚,形成角膜瘢痕及角膜翳,甚至发生溃疡。多数病例病初一侧眼患病,后为双眼感染。病程一般为20~30天。当眼化脓时,体温升高,招致角膜云翳、角膜白斑甚至失明。在放牧羊群,病羊由于双目失明而觅食困难,行动不便,并致滚坡摔伤、摔死。病变可见结膜水肿、充血、出血。

三、类症鉴别

羊传染性结膜角膜炎应与维生素A缺乏症进行鉴别。维生素A缺乏症主要发生于冬、春季节 或舍饲羊,通常出现夜盲症及消化不良等症状。

四、防治措施

1.不从疫区引进种羊及其产品。引进羊要严格检疫,隔离观察,证明无病后方可利用。

2.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制度。放牧羊群应避免强烈阳光刺激,防治强风、扬尘的侵袭,注意灭蝇。

3.成年羊发病较少,患过本病的对重复感染有一定的抵抗力。摩拉菌有许多免疫性不同的菌株,用本地分离的具有菌毛和血凝性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进行免疫接种,对本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4.对病羊应立即隔离,早期治疗。彻底清除厩肥,全面消毒场舍。牧区流行时,应划定并封锁疫区,禁止易感动物出入流动。

五、对症治疗

①用3%硼酸水溶液、或0.9%生理盐水洗眼,而后滴入50000单位/毫升的青霉素溶液,每天2~3次。

②肌肉注射0.05%酒石酸泰乐菌素或6-甲强的松龙、青霉素和双氢链霉素混合液。

③选用硫酸新霉素、氧氟沙星注射液直接点眼,可取得较好效果。

中药治疗

①硼砂、白矾、荆芥、防风各6克,郁金3克,水煎后去渣,温洗病眼。

②硼砂、硵砂、朱砂等份,研为细末,用竹管吹入病眼内。

(省12316动物疫病专家 寇宗彦)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