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万象洞记
2025-05-08 09:29:15 来源:甘肃农民网-《甘肃农民报》

刘玉玺

陇南武都的春天脖子短,白龙江刚泛青,油橄榄叶就急火火绿满两岸坡。碎银似的叶影在车窗上碎成银箔,晃得头晕眼花,直叫人犯困。

大轱辘车载着“市县融媒看武都”全媒体集中采访暨全市新闻业务大练兵活动采风团,碾过滨江大道的柏油路,出武都城东行十五里拐进汉王镇,白龙江南岸的景山懒洋洋地横亘眼前。山脐裂道缝,当地人叫“地母的梳妆匣”,里头藏着三亿年光阴揉成的地下天宫,曰“万象洞”。

万象洞,原名“仙人洞”“五仙洞”。由来未及细究,我觉得适时做个懒人也挺好。我是第二次钻这洞了。头回是十六年前当学生时,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来过,那时洞壁苔痕斑驳,石花冷艳。

万象洞是2.5至3亿年前形成的天然溶洞,属于“喀斯特地貌”,人称“地下艺术宫殿”。洞内石林笋立,千姿百态,气象万千,被誉为“华夏第一洞”。

洞名,起得阔气。洞口“万象洞”三字由赵朴初题写,墨痕浑厚如从石缝生出来,新绿苔痕衬得愈发古拙。民国“别有洞天”匾额金漆已褪,洞侧“万象洞赋”碑刻渐变模糊。洞顶“万象奇观”刚劲雄健更为抢眼。崖壁石缝里钻出几簇蕨草,活像老秀才鬓角白发。而今重游,石壁仍凉津津的,摸着像青鱼滑溜溜的脊梁。

洞内分三宫九区,已开发4.5公里、36万平方米。常年14℃恒温,湿度近九成,氧气含量16.9%。暗河水质清冽,冬暖夏凉,果然是块“洞天福地”。

才入洞,凉气顺着裤管使劲儿往上窜。未睹暗河,耳畔犹闻水声闷闷作响,如敲空竹筒。洞内地形九曲回肠,步行栈道蜿蜒,石幔垂银,乳石凝玉,灯光揉碎洒在壁上,恍若星河倒悬。

头个景区“月宫”里,石牛昂首向天,脖颈褶皱积着水珠,滴答落入暗影,让人心里发颤。这洞生成时,原始人类尚未出现,石钟乳却不慌不忙地长。月宫里石牛望月,龙宫中虾兵探海,倒真应了“包罗万象”的浑名。

龙宫的路最难走。“仙人床”平整,床头石盏盛水,能映人影晃晃。“风洞”最窄处需学虾米躬行,后颈凉飕飕的,不知是穿堂风还是石头的鼻息。穿过“天门”,水声愈发清晰,暗河与石刻渐次映入眼帘。天宫景致豁然疏朗,石笋石柱恣意生长,或如寿星拐杖,或似王母簪花,最奇是一柱石钟乳,千万条石棱倒垂如金蛇狂舞,灯光掠过,鳞间磷光青紫流转,独身至此怕要惊退怯步。

暗河潺潺声若隐若现。指尖划过湿漉漉的洞壁,便沾了亿年水汽。栈道旁偶见清流,波纹揉碎灯光,洒在石壁上恍若星斗坠落。在卧龙坝驻足,石纹如老龙褪鳞,层层叠叠卷着岁月。前面的游人指着两根石笋打趣地问:“这般遥遥相望,何时才能执手?”我也打趣地答:“等白龙江改道的光景如何!”话出口忽觉唐突,假若三十万年前的北京人、十万年前的元谋人,或是三万年前的山顶洞人在此生火烹鱼,也不过三亿年打个喷嚏。这么想来,北周碑文与今人签名重逢,又有什么稀奇?

出洞时,日头正毒。洞里外两重天地。

白龙江依旧规规矩矩东流着,没有夏秋的狂躁,空气里混着柏油路的焦味和油橄榄的清香,倒叫人念起洞里清凉。回望洞口,黑黢黢的,像大地微张的嘴。三亿年光阴,不知吞吐过多少过客?

忽觉手心里攥着洞里湿气,凉津津的,相机镜头里衔着一把未化的时光。采风团年轻人拍着抖音,洞口苔痕在阳光下又添几分新绿。

人看石笋如看戏,石笋看人怕也如朝露映尘。暗河的闷响漫过脚踝,像时光数着念珠,在脚底敲着亘古梆子,一声,两声,三声。三亿年后的某滴水里,或许会晃着我此地此刻的身影,如同一粒微露,悬在光阴的瞳孔里。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