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马军华)近年来,平川区把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巧用“加减乘除”工作法,下足“绣花”功夫,高位推动整体工作,倾力书写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生动答卷”。
在资源整合上做“加法”
建立“党委主导、书记主抓、部门联动、逐级负责”的组织领导机制,以强化“1个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1个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的工作体系建设为目标,有效整合资源,探索打造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建立“群众点单、中心派单、志愿队伍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服务模式,以“中心吹哨、团队组织、各方参与、共享共治”的社会动员机制,把“中心—所—站”三级文明实践阵地建成社会动员的指挥部,为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明实践工作搭建平台、拓展渠道。
在移风易俗上做“减法”
以“三限一约一会一关键”举措为抓手,通过文化文艺宣传、教育引导等方式推动区域内治理高额彩礼移风易俗工作。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宣传引导试点建设通知的要求,在平川区打造全市示范样板,开展白银市“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试点地区建设,获得省文明办经费支持6万元,举办“弘扬时代新风 倡导文明婚俗”—平川区“抵制高额彩礼 倡导文明婚俗”文艺演出等主题活动26场次,创作编排5部本土移风易俗文艺作品。经过各种治理,全区红白事大操大办和高额彩礼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村民红白事操办支出大幅度下降,丧事简办天数缩短,有效制止了因婚丧事导致返贫现象的发生。
在实践活动上做“乘法”
把学习实践科学理论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全力建设“宣讲+”品牌。创新运用“宣讲+党建”“宣讲+文艺”“宣讲+模范”“宣讲+网络”等形式,组织开展高质量、有温度、群众喜闻乐见的宣讲活动。组建党员干部、理论宣讲、志愿者、新乡贤、先进典型、五老人员文明实践队6支,各级各类志愿服务队241支。按照“一月一主题”要求,开展“著名艺术家‘画平川·书平川·写平川·拍平川’”“‘悦享新时代·共绘新图景’全民阅读”“‘盛世华诞颂党恩·地企携手共筑梦’文艺汇演”等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2700余场次。打造“‘红色物业’激发为民服务新活力、“直播看种田”、“党建与社工同生花开”“小积分撬动大资源 引领共建共创新风尚”等文明实践品牌项目24个,让文明实践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在服务管理上做“除法”
建立完善“文明实践+网格化”服务工作法,依托各乡镇、街道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文明实践所、站网格管理服务体系,结合实际按照“1+X+N”模式配备网格人员,对网格进行资源梳理、服务细化,将文明实践工作与网格服务、社会治理、文化活动等有机结合。组织开展榜样带动、典型引领选树行动,引导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五老”人员等在移风易俗、矛盾纠纷调解、为民服务等方面主动作为,带头帮办实事,带头示范引领。开展文明知识、传统文化、法治教育、心理咨询等一系列理论宣讲、“新时代好少年”学习宣传、“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等专项文明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儿童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