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温暖答卷
2024-12-18 10:42:16 来源:甘肃日报

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四堡子新村安置点。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田 蹊

甘肃日报评论员

2023年12月18日,一个令人悲恸而沉重的日子。

当晚23时59分,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范围涉及我省积石山县、永靖县、临夏县、临夏市、东乡县、和政县、夏河县等7个县市。这场突如其来的灾害,造成5万余户61.06万余人受灾,117人罹难、785人受伤,7740户城镇居民住房受损、24.39万余间农村住房受损,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

刻骨铭心的记忆里,留下难以忘却的伤痛,更有坚韧不屈的奋斗。积“石”成“山”,重建美好家园的壮举,见证生生不息的力量,绽放涅槃重生的希望。

一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祖国各地、四面八方的倾力相助下,省委、省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勠力同心、感恩奋进,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书写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温暖答卷。

今天,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已重新焕发勃勃生机。一排排漂亮的新房,门前还有精致的庭院;走进美丽的校园,整洁的教室宽敞明亮、书声琅琅;田间的日光温室,阳光下分外耀眼,忙碌的村民笑开了颜……积石山下,地震的伤痛渐渐抚平,美好的家园日渐复兴。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历史永远铭记,地震灾害面前,我们与时间赛跑、与严寒斗争,仅用一个月时间,全面打赢抢险救人、转移安置、保通保畅、板房筹建、秩序恢复等多场硬仗,推动抗震救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充分展现了抗震救灾的“中国速度”。

这是举国同心、自上而下的组织力量。地震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李强总理、张国清副总理亲赴灾区指导做好抗震救灾工作。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主要领导靠前指挥、科学统筹,全国各地救援力量、全省干部群众和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守望相助,拧成了一股绳、汇成了一股劲。

这是全力以赴、争分夺秒的救援力量。第一时间抢修受损的基础设施,畅通救援“生命线”;第一时间出动专业救援设备和力量,抢抓“黄金救援期”,千方百计搜救受灾群众;第一时间开展隐患排查,防范次生灾害发生;第一时间做好诊疗救治,尽最大努力抢救生命、减少伤残;第一时间进行转移安置,确保受灾群众有衣穿、有饭吃、不受冻……无数个“第一时间”,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这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力量。中央部委紧急拨付专项资金,迅速调拨救灾物资;兄弟省市纷纷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人员、物资、技术支持;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火速驰援灾区、全力抢险救灾;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扶危助困,帮助受灾群众共渡难关。党和政府的关怀,五湖四海的爱心,汇聚为众志成城的巨大合力,为受灾地区解燃眉之急,为受灾群众燃希望之光,给予我们战胜灾害的物质保障和精神支撑。

这是冲锋在前、无私奉献的奋斗力量。广大党员干部深入灾区、走村入户,全力做好核灾救灾、隐患排查、秩序维护等工作,及时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各参建单位马不停蹄、连续作战,抓紧修复受损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活动板房建设,有力保障受灾群众安全过冬、温暖过冬。无数志愿者也忙碌在救灾一线,协助分发救援物资,摸排登记受灾信息,组织群众互帮互助、共渡难关。

山河为证,岁月为名。这种力量,深刻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生动诠释中华民族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家国情怀,是我们顽强不屈、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底气,必将帮助我们夺取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大灾之后,百废待兴,重建家园是受灾群众最急迫的希望。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积石山受灾群众,十分关心灾后恢复重建,强调要做好受灾群众生活保障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确保灾区群众安全温暖过冬。

2023年12月25日,距离地震发生后仅一周,省积石山6.2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协调指导小组正式成立,并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召开第一次会议,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正式拉开大幕。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对表国家《积石山地震灾后重建总体规划》,高起点编制重建配套措施、高站位推动各项工作落实、高频次调度项目建设进度、高标准强化项目全程监管,有力有序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用心用情把重建项目建成优质工程、民心工程。

冬去春来,大地复苏。走进震后灾区,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各级各方面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全力推动居民住房修复重建,高质量高标准配套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加快交通、水利、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高效实施产业振兴项目……以最快速度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一年来,我们锚定“住有所居”,维修加固9.15万户住房、重建1.05万套安置住房全部完工并陆续交付使用,统一减免楼房集中安置户3个月取暖费、物业费,切实保障了受灾群众的住房需求。

一年来,我们紧扣“学有所教”,完成209所学校维修加固、21所新建重建学校建设任务,秋季学期所有学校如期顺利开学,同时实现对积石山县231所学校“一对一”对口帮扶全覆盖。

一年来,我们立足“病有所医”,实施医疗卫生机构重建和维修加固项目40个,恢复重建受损县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179所,有力有效提升了灾区医疗水平。

一年来,我们兜牢“民生底线”,加紧实施养老和社会福利项目,开展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开发临时公益性岗位,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灾区实现“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劳有所得”。

一年来,我们着眼“居有所安”,进一步完善了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增强了防灾避险和自救互助能力,灾区灾害防范应对能力显著提升。

一个又一个民生项目的落地,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心又暖心,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这份高质量、高速度的答卷背后,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责任与担当,是党和政府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

众志成城,重建家园。穿行于城镇乡村,灾后的积石山已是崭新的模样。家有了,心安了,乡亲们欢欣鼓舞,也对美好生活有更多期待。

在加力推进重建项目的同时,各级各方面立足于当前、着眼于长远,将重建工作和新型城镇化、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开展产业重构、防返贫监测等方面工作,不断增强灾区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

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一键报贫”机制作为夯实防止因灾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基础的重要抓手,组织干部与群众“面对面”商定“一户一策”,进一步有效落实针对性扶持措施,并通过以工代赈方式促进群众稳定增收,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有效巩固和拓展。

聚焦培育乡村特色优势产业,重点推进牛羊、菜、薯、药四大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发展壮大蔬菜、马铃薯、中药材、花椒等主导产业,创新制定“一圈一棚一股一贷一岗”联农带农扶持政策,灾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激发,产业振兴的种子正在迸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着力维护灾区社会和谐稳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帮助灾区群众充分了解重建政策,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并积极主动投入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灾区社会大局总体保持和谐稳定。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从地震发生到今天,已经整整一年。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在干部群众的日夜奋战中,新家、新产业、新生活……从一份份规划、一张张图纸上落地,真实而可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这是令人震撼的奇迹,讲述着新生的故事,升腾着无限的希望。

持续用力、久久为功。重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既是新的起点,也是新的契机。全省上下要再接再厉,借重建之机,帮助积石山地震灾区走好发展之路,焕发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让灾区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更加富裕的生活,仍面临很多艰巨而繁重的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锚定灾后恢复重建“三年规划、两年完成”目标,更好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和美乡村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快补上经济社会发展欠账,让积石山成为更加宜居、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园。

当前,全力做好搬迁服务,是群众的热切期盼。要充分发挥好安置点党群服务中心、包抓干部、结对帮扶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队作用,逐户逐人了解实际困难,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在选房装修、搬迁入住等方面提供贴心服务。要及时开展安全搬迁运送、惠农资金发放、困难群众帮扶、随迁子女就近入托入学等工作,加快公共服务项目建设进度,跟进做好安置点社区管理和物业服务,多措并举稳价保供,确保受灾群众搬得进、住得好。

产业发展是灾区群众增收致富的关键。要持续推动农业产业提质增效,聚焦做好“土特产”文章,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带和种植示范基地,围绕牛羊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千头肉牛、万只肉羊繁育中心,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上取得更大突破。同时,大力推进配套产业项目建设,深入落实金融信贷扶持政策,扎实做好配套产业运营管理,力争实现特色产业一年见成效、两年成规模、三年大提升。

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还要让农村美起来。要以全面推进美丽甘肃建设为目标,以开展灾后恢复重建生态修复类项目为牵引,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和美乡村建设,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打造田园景观,让乡村的生态美起来、环境靓起来、乡韵浓起来。同时,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全面提升民族团结水平;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确保灾区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勤劳勇敢、顽强不屈的陇原儿女,一定能夺取抗震救灾的最终胜利,一定能建设好灾区幸福美好家园,交出一份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答卷。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