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谢欢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
位于玉门市赤金镇的东湖村、铁人村、西湖村等8个行政村,资源禀赋相似,自然环境差不多,但各村的发展情况却存在一定差异。
这些年,脱贫攻坚打了胜仗,但乡村振兴怎么搞,一些村子还没有明晰的发展思路。赤金镇党委书记班超说,“要想谋出路,还得建强党组织。”
赤金镇探索示范集群党建工作,试点推行党建联盟——将8个村的土地资源和闲置资金进行整合,以强村带弱村、跨村联建、抱团发展的方式,建设了以农机服务、蔬菜加工、农资生产为主的村集体经济产业园。
2024年初,8个村联合起来,由东湖村牵头,其余各村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地出地,8个村共同出资215万元,成立耕拓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一家完全由村集体出资成立的公司,收益将全部归村集体。
今年春播期间该公司作业50余天,实现收入52万元,平均单日收入达到万元。预计到年底,将实现收入200万元以上,给各村分红32万元。农户享受农机社会化补贴后,种植玉米、小麦所负担的机耕费用降低30%,加之高标准农田实施后,产量和收入的提高,初步实现了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村集体和群众增产增收。
赤金镇是出了名的“中国韭菜之乡”,赤金韭菜是玉门市的“明星产品”,然而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项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瓶颈。空茬棚增多、机械化程度低、种植户老龄化问题凸显、市场价格不稳定,降农残效果不佳,这一系列问题让赤金镇意识到,仅靠监管和宣传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经过充分调研,赤金镇因村制宜,抱团发展,逐一逐项解决问题,鼓励营田村种植新风村的空茬棚20座,带动长山岭恢复空茬棚50座,铁人村恢复空茬棚45 座,营田村成为全市飞地种棚的第一村。
为了解决农户铲菜难的问题,赤金镇吸纳全镇高标准农田实施完后的富余劳动力,以及周边乡镇富余劳动力组建村集体劳务队。与兰州蔬菜供应链企业签订订单,规范村级合作社的种植标准,用市场价格优势引导农户去泥沙降农残,重塑赤金韭菜品牌形象。
5月,赤金镇集中居住区9栋112套住房完工交房,完成房屋认购91套,正在装修68套。小区硬化、绿化、亮化、暖气、上下水均已完成,小区将整体移交铁人路社区物业公司管理,倾力打造文化、生态、安居的新型农村社区,确保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目前,赤金镇已拆除旧房363户,拆除率达90.98%;搬迁入住344户,入住率达86%;兑现补助资金5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