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向农业强省迈进——甘肃省“三农”领域持续深化改革综述
2024-07-29 11:05:40 来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马国顺

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特色农业发展正劲,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和美乡村创建彰显乡村治理成效……近年来,我省在“三农”领域不断深化改革,全力建设农业强省的步伐铿锵有力,为加快实现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粮食产量屡创新高的背后

韩福是通渭县什川镇地八村韩家湾社的种粮大户,2023年地八村完成了高标准梯田建设工作,韩福一口气包下了46亩地,全部用来种植土豆。

时值土豆的结薯关键期,韩福进行管护的频次也提高了不少,但相较于以前,韩福感觉照顾这46亩土地并不太费劲,他说:“现在都是高标准田了,不用发愁浇水问题,农业管护机具也能通过宽敞的机耕路直接下田,喷肥防虫害都能借助无人机实现,我和媳妇两人就能完成以前十几个人的工作量,产量还提高了一成。”

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我省积极配建水肥一体化设施,并集成应用病虫害生物防治、节水灌溉、人工+机械日常管护等技术,不仅扩展了耕作空间、有效提升了地力,还在防灾减灾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2023年河西部分区域发生60年不遇旱情,高标准农田配建的调蓄水池有效解决了作物“卡脖子”干旱问题。

2023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272.9万吨,产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5个百分点。自2020年首次突破1200万吨以来连续四年稳定在1200万吨以上,连年创历史新高,甘肃省作为粮食生产工作突出省份先后两次被农业农村部通报表彰。

粮食连年丰产、农业累获丰收的成绩背后,注入了大量科技研发院校企业、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的心血。选优选精种业“芯片”方面,我省农业科研机构加大研发力度,通过对优良农作物种子品种的选育,培养出了一批适应甘肃高原寒旱气候条件的小麦、玉米、马铃薯品种,促使粮食单产稳步提升;在研发适宜本地实际的农业机具方面,我省自主研发了近百种适用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具,2023年全省丘陵山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6.7%,并被列为全国农机先导区试点省份之一;我省深入实施粮油等主要农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进一步夯实稳粮增产基础,2023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4066.4万亩,单产达到每亩313公斤。

打造“甘味”品牌特色产业

甘肃地域辽阔、土地类型多样、气候条件差异明显,“因地制宜”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做好农产品产业结构调整,是推进“三农”工作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问题。

“谁敢想象,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甘肃,竟然能养殖出南美白虾、三文鱼和大闸蟹……”今年年初,有自媒体在网上发出如此感叹,引发了国内网友的广泛关注。原本以“憨厚淳朴”形象示人的甘肃越发变得“神奇”与“不可思议”:甘谷辣椒香而不辣、陇南花椒鲜香醇厚、甘肃牛羊肉没有腥膻之味、甘肃高原夏菜行销全国、甘肃生产的水产品供不应求……

甘肃农业产业取得令人“想不到”的成绩,除了苦干实干,更在于转变思路、大胆尝鲜的勇气。

在河西荒漠片区,设施农业发展迅速,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量、向光热要品质,我省通过高效节水农业和设施农业等科技利器冲破“寒旱”约束,极大拓展了农业生产的边界,制种玉米、瓜果蔬菜、牛羊奶肉成为拿得出手的“拳头”产品;

在陇中丘陵山地,马铃薯种植面积和产量稳居全国第一,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和产量全国第一,与此搭配的马铃薯淀粉加工、中药材切片加工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农户增收效果明显,产业收入占比达60%以上;

在陇东南林缘地区,适宜发展林下经济,花椒、油橄榄等经济林种植业、木耳等食用菌种植业、肉蛋禽类养殖业有着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结合优美独特的自然风光,农业体验观光旅游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针对河西地区部分灌区和黄河流域引黄灌区的盐碱地,我省探索形成了培肥“控”盐、节水“阻”盐、灌水“压”盐、适种“抗”盐的四大技术模式,治理盐碱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其中临泽、景泰、靖远等地利用盐碱地发展现代渔业,探索“以渔治碱”的新路子,养殖出网友惊讶不已的“甘肃海鲜”。

我省科学规划部署产业发展,从确定“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到实施“牛羊菜果薯药”三年倍增行动,现已构建起以六大优势产业为主导、区域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特色产业体系框架。“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实现国家优势产业集群全覆盖,累计创建国家级产业集群8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产业强镇49个,遴选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60个,实施预制菜产业“双十双百”工程,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0%,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790亿元以上。

随着六大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更多优质的农产品以统一的“甘味”品牌走向市场,“甘味”品牌实现了中国区域农业形象品牌影响力指数百强榜三连冠,助力“甘味”出陇,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增强农民获得感幸福感

我省“三农”发展始终以农民为中心,先后出台一揽子兴业富民行动计划,把“农民收入”作为重要调度指标,不断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不断探索产业带动模式,积极与农业龙头企业洽谈,尝试整村、整镇实现产业化发展,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农民生活水平。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千万工程”为引领,全力绘就陇原“和美乡村”新图景。全省各地通过深入开展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八改”等工作,不断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度、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农民群众满意度、幸福感、获得感,切实让农民成为“三农”发展的受益者。

我省先后组织实施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整治、“八大工程、七大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155”乡村建设示范等专项行动。突出板块化打造、分类化打造、差异化打造,引导各地把握村庄分类标准,逐村分析、精准确定村庄类型,力求做到“一村一特色、千村千面貌”。全省编制村庄规划7526个,所有发展类村庄规划基本做到了应编尽编。

我省实施“和美乡村”创建行动,分河西走廊、中部沿黄、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南部秦巴山区、甘南高原5大区域,聚焦“村庄美、产业兴、治理好、乡风和、百姓富、集体强”6项创建内容,计划省级每年择优确定100个左右行政村进行奖补,成熟一个、认定一个、授牌一个。2023年底,省委省政府已授牌表彰第一批94个省级“和美乡村”。

我省拿出硬招实招,投入真金白银,持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大力破解群众上学、托育、就医、养老等难题。2023年底,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12.6万公里,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和通客车的比例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0.5%,农村供电可靠率达99.8%。86个县(市、区)全部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建成乡镇卫生院1352个、村卫生室16240个,建设乡镇敬老院161家、农村社区互助性养老服务设施7044个。

同时加大基层社会治理,我省深入推进农村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大力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乡村治理模式,6个镇、60个村评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陇南市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甘南州“8+”基层治理模式、凉州区“全链条”化解基层矛盾机制入选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我省将全面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改革,奋力谱写新时代“三农”工作新篇章。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