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陇南电商的“七路助农”新实践
2024-07-15 10:20:17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万明

陇南,地处西秦岭南麓,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过去受限于交通区位劣势,优质的农产品长期处于“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困境。当地农户眼望着丰收的农产品依旧过着穷日子……

2013年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从那时起,改变悄然发生。手机成了新农具、直播成了新农活……借助“互联网+”,核桃、花椒、蜂蜜等特色农产品,从大山里的小村落融入了互联网大卖场,当地群众通过“电商”解决了农产品滞销,日子逐渐殷实。自此,陇南成功探索出电商发展的“陇南模式”。

电商发展的“陇南模式”从脱贫攻坚时期的网店、产业、创业、就业、入股、众筹的“六路带动”扶贫模式,也在顺应形势不断完善。如今,在乡村振兴大环境下,陇南电商开启了培训强农、村点惠农、平台联农、网销富农、订单益农、业态带农、数商兴农的“七路助农”新实践。

“截至今年上半年,陇南市累计培训电商人才33万人次,电商带动就业创业32万多人,全市电商累计销售440亿元,对农村居民人均增收贡献1230元。”陇南电商局副局长焦武民介绍,近年来,陇南市坚持把增强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内生动力作为发展农村电商的关键支撑,通过强化电商培训,致力于培养一批懂技术、爱农业,扎根于农村的新农人,持续为乡村振兴输送实用型、服务型、复合型人才。

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完善的物流体系是基础。近年来,陇南通过农村三级物流体系建设,已完成到村业务整合、乡级辐射中转、村级到户配送、物流数据打通和电商云仓共享。同时,引导大型流通企业以乡镇为重点下沉供应链,提升“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了城乡商贸流通和经济循环良性发展。

通过“平台+基地+合作社+农户”联农机制,陇南市把单个农户联结成利益共同体,抵御市场风险。同时,推动农户独立生产向合作社标准化生产转变,形成规模化生产加工产业,既解决了农户就业,也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了产业链、增收链。另外,通过陇南电商平台,进一步打开工业品下行、农产品上行渠道。 

“我们发挥陇南电商平台链接城乡作用,配送日用消费品下乡服务群众,累计服务城乡配送28.4万单。同时,通过村级服务点等机构,帮助本地种植养殖户销售农产品7780余万元。” 陇南善美电子商务公司负责人庆小爱说。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陇南电商平台会员已达57.3万人,销售各类产品逾107万单18.5亿元。

在做好本地挖掘消费潜力的同时,陇南电商平台积极向国内外销售市场拓展,已建成国内外域外门店38个,建成了俄罗斯阿尔汉格尔斯克海外店、海外仓,吉尔吉斯斯坦奥什海外店、海外仓,陇南农产品直供一线消费市场服务体系正在形成。

陇南市紧盯电商发展新形势,大力发展同城配送、直播带货、跨境电商、预制菜、互联网+拓展融合等电商新型业态,多渠道、多路径、多方式带动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全市培育形成了一批直播村、直播基地,一大批网红活跃在乡间,为陇南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粉丝量50余万的农村电商网红梁倩娟,是徽县陇上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的负责人。现如今,她成为了许多农户的“直播导师”。在她的指导下,近500户蜂农、茶农、药农,把直播间开到了田间地头,把农产品卖进了千家万户,通过电商,当地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大数据”是信息化时代电商发展的优质生产要素。陇南市着力建设陇南电商数据采集分析应用系统,通过“大数据”对电商全链条进行数字化改造。截至目前,该系统已采集数据近500万条,数据应用页面访问达42万次,数据已成为陇南电商的“隐形”财富,极大地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乡村振兴。

电商,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为“网络里的近在咫尺”。生于大山深处的陇南电商模式,经过10年发展壮大,展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如今,“人人是主播、万物皆可播”的氛围在陇南越发浓厚。电子商务,深刻而具体地改变了陇南群众的生活。未来,陇南市将持续创新拓展“七路助农”的陇南电商实践内容,使之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