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静宁:“归雁”杨军,让“沉睡”撂荒地恢复“活力”
2024-06-14 16:28:12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靳昕茹 张瑞 文/图

近年来,静宁县深入实施归雁工程,大力推进“人才强县”战略,形成了人才回引、智力回归、资金回流的“雁归效应”,越来越多的静宁游子带着技术和资金返乡创业,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路上的“追梦人”。

“沉睡”的撂荒地恢复“活力”。

今年46岁的杨军,是土生土长的灵芝乡人。近日,杨军正在灵芝乡水流村的一块桔梗地里,带领几位团队成员浇水、查看种子出苗情况。

静宁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暖湿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适宜玉米、薯类、胡麻、豆、谷、糜杂粮及中药材、艾草的种植生产,但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土地撂荒、无人耕种”的问题日益严峻。

杨军曾经是一名村支书,2002年外出创业,创办了陕西泰苑物业管理有限公司。20年来,他始终心系家乡,关注着家乡的发展。一次偶然的机会,杨军通过网络看到了老家实施归雁工程的相关报道,也正是这时候,杨军萌生了让那些无人耕种的撂荒土地重新成为可供种植良田,持续助农增收的想法。

杨军在玉米地里放苗。

返乡后,杨军创办了静宁县禾达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荒山荒坡、闲散地、撂荒地720亩,多次勘察、规划后,农业机械终于开进了杂草丛生的田野。除杂、平整、翻耕……沉寂许久的撂荒土地终于恢复了活力。

“目前我们已经整治完成撂荒地100多亩,整治后,刚开始我们一直种植玉米、洋芋,后来,从山西那边发现了一个制药厂,需要一些药材,便从2022年开始,我们就试验了一点药材种植,2023年收益比较好,今年我们就开始大量发展药材种植。在这期间,我们也带动一些在外务工人员回乡种地,共同建设家乡。”杨军说。

乡村振兴这块广袤的田野,蕴藏着无限的机遇与希望,为杨军这样的“归雁”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静宁县归雁工程“归雁田”围绕“人才回归,振兴家乡”目标,从粮食安全生产、高标准农田建设、撂荒地整治等方面入手,配套优惠政策,完善服务机制,充分调动“归雁人员”奋战农业一线的积极性、主动性,着力解决静宁县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低等问题。

归雁工程开展以来,静宁县已先后引进了一批像杨军一样的返乡人士投身农村,承包闲散地、整治撂荒地、建设归雁田、发展新产业,成了辛勤耕作在静宁乡村大地的最美“大雁”。

“一人走百步,不如百人走一步”。五湖四海的静宁籍人士乘着归雁工程的东风,把新理念、新技术带到家乡,先后种植“归雁棚”“归雁田”,捐建“归雁林”,开展“归雁门诊”,开设“归雁课堂”……家乡正在蓄势以待,敞开怀抱,等待着更多心系家乡、胸怀美好创业梦想的“归雁”。

责任编辑:程晓晶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