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王甜
1月11日,一段手工制作碱水老豆腐视频的走红让唐Q大队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触网生金、破局出圈。
这是唐Q大队迈出的第一步,更是关键一步。
此后,手工燃面、散养土鸡等农特产品相继“出村进城”,共享农场、亲子研学等体验项目纷纷上线……
仅5个多月,“电商”这块他山之石,在唐Q大队激起了乡村振兴“千层浪”。
“求变是唯一的出路”
开车驶入合水县西华池镇唐旗村时,很难不注意到“唐Q大队”几个字。
这个看起来便带有一丝神秘色彩的名字,其实指的便是唐旗村这个再传统不过的小村落。
受限于产业单一、传播方式等客观因素,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村民们的经济来源除了外出打工,就是围着两亩地转。
转型迫在眉睫,求变是唯一出路。
为了尽快找到乡村振兴的突破口,2023年底,镇、村干部多次研讨、外出考察,在充分考量地理位置、产业结构以及政策扶持等基础上,最终探索出“产业+庭院+农旅”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径。
让唐旗村好物“上云端”是第一步。
“当时为了让老张放心做碱水豆腐,我们干部们都自掏腰包,买豆子、拣豆子、去山里挖碱土,做好了一切前期准备。”包村干部王博回忆道。
王博嘴里的老张叫张凤桐,是地地道道的老农民,捡起多年的老手艺虽令他忐忑,但镇村干部实实在在的行动感动了他,也让他看到了干部助农致富的决心。
“我当时就想着干部们都这么帮助我,我还有什么理由不试试。”张凤桐说,“起初,没想到这农村人的老手艺还有什么新市场,更没想到的是在家就能把钱挣了。”
视频的一炮而红让干部们欣喜万分,更坚定了他们把握机遇、乘势而上的决心。
“忠忠牌散养土鸡”“农家手工豆食”“走,去唐旗做豆腐”……
随着一条条记录农家日常的短视频相继出圈,唐旗村的美好被外界一一看见,村民的腰包也渐渐鼓起来了。
“22天时间卖了3万多元”
“馍馍怎么卖,来一百元的。”“给我留2盘土鸡蛋。”“这几天有没有手工黏面。”……
唐旗的走红恰逢龙年春节,农特产品需求量极速扩大。干部们迅速响应,动员越来越多的群众拾起自家老手艺,参与其中。
“过年期间,我除了卖肉鸡,还卖手工馒头、鸡血面、豆芽菜,效益好得很,七天左右就卖了一千多元。”村民孟兆选说。
年近七旬的孟兆选是唐旗村的养殖户,在村干部走访宣传后,不仅带动了他家肉鸡的销售,更鼓励了夫妻俩共同发展庭院小作坊,老手艺也为他们的生活添了一把旺柴。
一条又一条留言的需求,一个又一个订单……仅22天时间,唐旗村便通过线上销售农特产品3万多元。
好口碑离不开好品质,为保证产品质量,在其生产和制作过程中,干部们还进行全程监督管理,确保产品健康安全。
“炸油果火候很重要,一不留神果子就很容易焦。”讲起背后的趣事,王博笑呵呵地说,“刚开始做炸油果时,产品质量还不太稳定,我们干部们就内部消化,到现在自家冰箱里还有年前买的呢。”
今年以来,唐旗村积极探索“支部+农户+合作社+新媒体”工作机制,依托村级电商服务中心,先后在159户农户、小作坊中甄选出杂粮作物、有机果蔬、农家小吃等农特产品48种,注册“唐Q大队”农产品专属商标,设计制作了特色独立包装,与邮政、中通、顺丰等5家物流网点完成了缔约合作,通过“唐Q大队”抖音、快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账号,采取短视频推介、直播带货、朋友圈接力等方式,迅速推动了一大批“乡味”飞入“云端”,有效形成了“一村一品、人人参与、集中经营、抱团发展”的新模式。
从“流量”到“留量”
乡村旅游想走得更远,必须把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留量”。
靠什么吸引游客,成了唐旗村的“新课题”。
“这两年,不少市民开始在近郊村落寻找‘诗与远方’,我们唐旗村本身就具有联通城乡的区位优势,着眼‘城郊经济’是我们的发展亮点。”王博介绍。
迎着春风,小小山村开始蜕变。
“你瞧,这儿就是我们3月份打造的共享农场,这里每块地的小木牌都是‘小农场主’自己画的。再看那边——是我们唐旗村的甜瓜大棚,最近甜瓜上市,每天都有我们的干部、志愿者们直播宣传。除此之外,我们还打造了庆阳剪纸、手工醋、农家乐等一系列体验活动,小朋友还能来这研学……”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王博对村里的项目分布如数家珍。
化蝶的小村庄引得游人驻足。趁着周末闲暇,不少市民带着孩子来这里吃农家饭、感受非遗剪纸、体验“一日农夫”的惬意。
以此为引,亲子游乐园、罐罐茶体验等更多休闲产品的开发已在路上。
投石问路,荡开一丝涟漪;潮头击桨,涌起千层滚浪。朝前看,唐旗村正踏浪而行,唐Q大队已破局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