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民网讯(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牛丽娜 王璐)近年来,会宁县强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跑肥、跑水的低产田变成保肥、保水的高产稳产田,有力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
提起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变化,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村民刘万平有着切身感受,“去年的玉米,亩产量可达到2000斤。旱地亩产就是六七百斤。水肥一体化是在不同情况下使用不同的化肥,每亩产量能达到2000斤及以上。通过使用滴灌,每亩放水既节水、也省人力,从玉米出苗到收割总共放四次水,一年200块钱水费就够了,水肥及时也提高了产量。”他说。
李家塬现代丝路寒旱产业园的建设,让传统的旱作耕种方式转为园区化、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旱作耕地全部实现水肥一体化高标准农田改造,传统农民转为园区务工、就地就业的现代农民,实现“龙头企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农民”的历史性变革。
会宁县河畔镇干部武振彩介绍,近两年,河畔镇在任半岔村和李家塬村开展了高效节水灌溉项目,通过小块变大块,大片连片种植,在降低耕种成本的同时,提升了机械的利用率,释放了土地的最大经济效益,也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通过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会宁县探索出了一条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之路,进一步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