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太白”实践
2024-05-30 09:57:47 来源: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甜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王甜

子午岭下,碧水流云鱼戏鹭;太白古镇,陇上江南稻花香。

地处子午岭腹地的合水县太白镇,位于陕甘两省交界,是甘肃的东大门,也是陇东地区唯一种植水稻的乡镇,素有“陇上江南”之美誉。

近年来,太白镇紧紧依托区域资源优势,做强旅游品牌,促进“农文旅”深度融合,培育壮大乡村旅游新业态,真正让乡村旅游“旺起来”、特色农产品“走出去”,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动力。

以农促旅 葫芦河畔“鱼米香”

行走在位于子午岭腹地的连家砭村,处处生景、步步风光。放眼四望,青山绿水,一川的明艳。

近年来,合水县依托“天然氧吧”、子午岭腹地优势,按照“全景式打造、全季节体验、全产业发展、全方位服务、全区域管理”发展模式,在太白镇连家砭村重点打造了集花海观光、生态休闲、康体养生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花溪谷旅游景区。

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连家砭村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公共服务,打造了子午山舍民宿、子午客货铺、生态停车场、小吃摊位点等配套设施,助力村集体经济持续增长。

很多村民在家门口摆起了小摊,卖起了凉皮、豆花、烤串等小吃,部分群众还在景区门口开办起了农家乐,当地有名的羊肚菌炖土鸡、黑松露炒土鸡蛋等美食满足了游客的味蕾体验,也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

眼下,太白镇千亩稻田正式迎来了插秧季,在太白镇牛车坡村,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稻乡农忙场景,一个个翠绿的水稻秧苗,开始孕育丰收的希望。

近年来,太白镇采取“政府统一投种、合作社统一育秧、种植户全程管护”模式,在全镇四个村种植水稻1300余亩,打造集观光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农旅融合示范园区,让水稻可食可观、成景成产业,带动村集体和群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添活力、增动力。

在同一片水田里,水稻秧苗们也会有意想不到的邻居,稻田里养螃蟹、养鱼、养虾,通过共生的方式,孕育双倍的希望。

“我们将乡村旅游与水稻种植相结合,积极推广‘稻渔共作’技术,今年计划在牛车坡村稻田投放鱼苗、虾苗、蟹苗约500斤,着力实现稻渔共生,一田双收。”太白镇镇长丑众林说,“镇上还每年通过举办插秧节、丰收节等农事体验活动,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红色记忆 释放文旅“新活力”

一座展馆,浓缩一段历史;一段历史,激荡一份情结;一份情结,传承一种精神。

在太白这片热土上,中国红色革命浪潮也曾风起云涌,涌现了许多仁人志士,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

进入陕甘红军纪念馆,刘志丹、谢子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合水开展“太白起义”“倒水湾整编”“包家寨子会议”等重大军事活动以及创建陕甘红军的艰辛历程和不朽功勋历历在目。

近年来,陕甘红军纪念馆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和意识形态领域主阵地的作用,通过科学讲解,接待游客开展体验式教育,对弘扬红色文化,助推爱国主义教育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依托红色资源,我们着力打造以党群服务中心,红色主题食堂,红色地标,红色之门,红色记忆园为主题的红色魅力村庄,真正建成具有太白特色的红色旅游线路。”丑众林说。

电商发力 山货插上“云翅膀”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孕育了一大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

羊肚菌、木耳、土蜂蜜、太白大米……走进太白镇农特产品电商中心,各类农产品摆放整齐、琳琅满目。

“这就是包装好的太白大米,咱们太白气候湿润、光照充足,生产出来的大米也是颗粒饱满、口感极佳,深受大家的喜爱。”电商中心负责人汪辉介绍道。

受限于地理位置及交通条件,曾经,这些优质的农产品也一度“藏在深山无人知”。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崛起,太白镇以农特产品销售为切入点,抢抓“互联网+”发展机遇,构建了“太白八宝”(有机大米、野生中药材、纯天然蜂蜜、野生黑木耳、野生羊肚菌、子午白瓜籽、太白山兔)区域公共品牌,让农产品搭上电商快车销往各地。

“我们是去年5月份开始运营的,展厅涉及种类主要有太白大米、中药材、菌菇等242个品种,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销售,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汪辉说,“截至目前,农特产品销售额达21万余元。”

太白镇的蜕变只是全县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缩影。

近年来,合水县按照“整合大资源、做强大文化、发展大旅游、推动大康养、形成大产业”的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思路,整合全县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经营性资产,深化农文旅融合,丰富和发展农文旅产业产品供给,延长产业链条,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