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古人随手取植物叶子或禽羽,进行简单的加工制作,就制成了最初的扇子,用于障日、招风、驱虫赶蚊等,由此,扇子在后世又有“障日”“良友”和“摇风”之称。此后,聪明的古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出了各种各样的扇子,多情多才的诗人们也借扇传情,留下了许多与扇有关的诗词。
在众多类型的扇子中,团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团扇,形状多为圆形,团团如月,蕴含合欢吉祥之意,故又名“合欢扇”。“手中白团扇,净如秋团月。清风任动生,娇香承意发。”圆如明月,洁净美丽,摇动清风,南北朝萧衍的这首《团扇歌》对团扇的介绍全面到位。团扇正因轻盈雅致,圆如明月,而成为闺阁女子的常用之物。除了扇风驱蚊,闺阁女子更是把团扇视为儿女情长的定情信物,借以述衷肠。东晋书法家王献之的妾桃叶曾写下这几句诗:“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在桃叶眼中,画有七种宝物的珍贵团扇明亮而有光彩,赠送给心爱之人驱热降温,希望对方要永远记住自己。在这首诗里,团扇是纯洁无瑕,闪闪发光的爱情的象征,表现了女子对爱情长长久久的期待。
相比于团扇,蒲扇在平民百姓中使用更广泛。蒲扇由蒲葵的叶,柄制成,亦称“葵扇”。它简朴易得,轻便价廉。“何似雈蒲经织后,能将九夏变三秋。”明代姚氏的这两句诗充分肯定了蒲扇消热取凉的作用。“招风来习习,遮雨滴纤纤。”招来习习凉风,遮蔽纤纤细雨,清代诗人许廷崙的这首《蒲扇》告诉我们蒲扇虽价廉但实用,而诗歌的后四句“柏子松花共,荷香竹影兼。偶然挥扇坐,不觉似陶潜。”则表现了对蒲扇的赞美之情。柏枝青翠,松花美丽,荷香盈盈,竹影摇曳,诗人挥扇坐于山野间,有隐士陶渊明的感觉。
明永乐以后, 另一种扇子——折扇渐渐流行。 折扇又叫折叠扇、聚头扇,撒扇等。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宋代朱翌在《生查子·咏摺叠扇》中写出了折扇的美丽雅致。“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则充分肯定了折扇扇风纳凉的作用。折扇除了日常用来引风纳凉,更是文人雅士的文化名片。画家喜欢在扇上点染笔墨,人物肖像、空谷幽兰、山间竹石等,在折扇上栩栩如生。诗人喜欢在折扇上题诗作词,抒怀托意,传情明志。明代大文人唐伯虎就酷爱在折扇上作画题诗,留下不少精品。
寄托愁思的团扇、平价实用的蒲扇、怀袖雅物折扇,各具特色,在文人的吟唱传诵中,都带上了悠长的诗韵,蕴含了无限情思。(梁毅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