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曲婷婷 王蓉
立夏,千年药乡岷县68万亩中药材种苗移栽即将进入尾声。
药农的一天是从凌晨4时开始的。在岷县梅川镇人力市场,药农陈鹏明迅速“扫描”人群,通过自己的经验,判断谁是手脚麻利的种药“把式”。经过一番艰难的讨价还价,小陈找到了信得过的工人,随后匆匆上路了,因为要赶到天亮前下地……
清明节气一过,土地恢复了生机,良好的土壤墒情、稍纵即逝的农时,催促着药农赶紧下地种苗。
采挖、移栽,就这样“一出一进”,看似脆弱但生命力旺盛的中药材种苗被“委以重任”,再次与土壤结合,开始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次“升华”。
陈鹏明告诉笔者:“就剩当归了,再有三四天就全部种完了。从去年开始中药材价格都不错,收入挺好!”
清晨山谷氤氲的雾气刚刚散去,第一缕阳光就洒在了小陈和工人刚刚铺好的地膜上,闪闪发亮。层层田畴间次第响起了隆隆的机械声,到处都是劳作的身影。
“我希望未来3年,你们再来这的时,我们的地里不再是工人拿着铲子在栽种,而是当归移栽机在种当归。”小陈指着身旁正在栽种的工人说。
农时一到,种苗快速发育,还有较高的种植成本,岷县禾驮镇拉路村种植大户董辉军这几天压力很大。
“这两天的压力大得很,每天都是早上4点左右起来,到市场上就找工人去了。最害怕下雨,一下雨耽误两天的活。”董辉军一刻工夫也不敢耽误,转身就下地了。
连续几年大面积种植中药材的董辉军遇到了一路攀升的中药材行情,这让他的种植“底气”更足。“价格好,农民的积极性也高,种植户的积极性也高,心劲大着呢,就是成本高得很。”董辉军说。
“药材价格好,外面打工也不赚钱了,回来种当归,收入不错的,就是成本有点高。” 岷县禾驮镇拉路村村民候绪霞笑着说。
“高成本”成了广大药农种植中药材最大的“顾虑”。董辉军和陈鹏明告诉笔者,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才能有效降低人工成本。
放眼望去,一垄垄地膜上,一堆堆凸起的种苗覆土像极了坚挺的“战士”。看着前几天种下的当归,董辉军高兴地告诉笔者:“今年墒情好,雨量充足,也就十几天左右开始它就顶土发芽了。”
岷县当归研究院农艺师包亚军告诉笔者,海拔2500米左右区域已经进入了出苗期,海拔2600米以上的地区正在进行移栽。目前从气象信息和土壤墒情各因素来分析,都是非常利于中药材苗期生长。
随着岷县全县整村整乡全域推进当归等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模式,“道地、绿色、生态”的发展理念也逐步深入人心。目前,岷县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其中,当归种植面积达30万亩,绿色标准化种植面积占比达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