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杨诗卉 文\图
春节刚过,闲不住的田仲番便一头钻进陇西县权家湾镇焦家湾村的菇棚,为菌棒注水。“第一茬香菇刚采摘完,现在注水后,第二茬鲜香菇就会陆续长出来。”田仲番告诉记者。
“对我们基层干部来说,发展产业,带领乡亲们致富是重中之重。”在“老乡镇”田仲番的眼里,这一排排菌棒预示着忙碌的开始,更孕育着新的丰收。
作为一名驻村干部,田仲番之所以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老乡镇”,一方面是他在基层工作的时间久,另一方面是因为工作过的乡镇多。
田仲番记得,2023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田仲番与丰收的香菇。
对此,田仲番有着深刻的感悟:“总书记的话语令人鼓舞、催人奋进。作为一名‘老乡镇’,一路走来,我真是体会到,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日子越过越好了。”
回忆起2003年初刚到焦家湾村驻村时的场景,田仲番至今仍唏嘘不已。“当时,村民吃的是水窖里的水,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日子仅靠着地里可怜的庄稼,只盼望着多下几场细雨解一解这旱透了的大地。贫困好像成了一块撕不掉的膏药。”
谁也不愿过穷日子。村干部想带动群众发展产业,但大家并没有多少热情。“镇里想试着种香菇,别的不说了,河南的专家来一看,没硬化路,也没多少兴趣了。一来二回,大家越来越没啥信心了。”田仲番说。
当时的田仲番未曾预料到,一系列改变正悄然发生。
——2014年,洮河水进村入户;
——2016年,连接陇西、通渭两县的公路通车,路经焦家湾村;
……
借此,2016年,焦家湾村注册成立了由村党支部领办的村富民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决定引进投资回报周期短、土地产出效益高的香菇,作为村里特色主导产业。
陇西县焦家湾香菇生产基地。
2018年,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焦家湾村利用世行贷款项目资金、村集体发展资金等财政资金,建成了集菌棒生产线、食用菌大棚、烘干车间于一体的菌棒生产和香菇种植销售加工基地。
靠天吃饭的日子终于过去,“老乡镇”田仲番也迎来了自己的新身份——成为了香菇种植基地的负责人。
从此,他开始没日没夜地和香菇打交道。每天早上5点开始,田仲番就泡在大棚里,从焖料开始,到制作菌棒、蒸料、接菌、养菌等各个环节,亲力亲为。
经过几年的摸索,田仲番摸清了香菇种植的特性和规律,建立了一套自己独特的香菇种植经验,创造了既可以在“三伏天”出菇,又可以在“三九天”出菇的独有的“焦家湾”特色。
焦家湾香菇生产基地生产的香菇,面白菇腿短肉厚,受到消费者欢迎。
田仲番很高兴,焦家湾香菇生产基地产的香菇,由于面白、腿短、肉厚,口感好,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市场青睐。如今,产品销售近至县里几家超市上架,远至天水、兰州以及外省的福建等地。
2022年,在田仲番和帮扶队员的共同努力下,他们成功注册了陇西县香菇种植领域的第一个商标“珍益谷坊”。
广袤乡村,大有可为。田仲番相信,乡亲们的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