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在冉家村,思天地,见自己
2024-02-27 15:49:54 来源:甘肃农民网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马雪娟 文/图

人是矛盾的,既想沉浸于守真守性的孤寂中,又想置身于一步千年、一眼万里的豪情里。 无论怎样,都是让心灵有归处。一个藏于险关之间、悬于碧水之上的冉家村或许能调和这一矛盾。

2月26日,“诗意甘肃·丝路长风三千里”文旅诗会系列活动探秘文县玉垒乡冉家村,看看这里是如何把所有的好,都留给值得的你!

冉家村一角。

玉垒乡地处白龙江与白水江的交汇地,白龙、白水两江一路奔流咆哮,激情豪放,却自然而温存地“拥抱”于此,没有波涛汹涌的喧嚣,唯有激情四射的浪漫情怀。冉家村,正是被这样的温情和浪漫滋养着。

冉家村,坐落在自古兵家必争“陇蜀咽喉”的玉垒关。虽地处玉垒关半山腰,但冉家村道路宽阔平整,两侧茂林修竹,古朴小院沿着青石幽径随意布局,却相映成趣,一切都彰显着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冉家村全景。

踏上这片土地,徜徉于阡陌巷道,在观赏美景的同时,聆听着历史足音,感受她的古朴与沧桑。

来到冉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寨大门,进村的一段林荫道旁,一排石磨镶嵌在石块墙里,无声诉说着历史的记忆,大大小小共计二百多盘。

据考证,石磨群是战国时期魏国名将郭淮屯兵玉垒关时锻造的,以解决士兵磨面吃饭问题,其中一盘大而薄的石磨村民称之为“石磨王”。透过这些石磨,玉垒关上的金戈铁马仿佛跃然眼前。

青石幽径,相映成趣。

除了三国烽火,还有大唐遗韵。坐落于村子的金海龙王庙,相传是为纪念唐朝时期镇守玉垒关大将军而建,四尊雕像,威严肃穆,纪念着一代名将的诚勇忠义,每年农历六月甲子,人们为金海龙王虔诚祭祀三天三夜。

历史是根,文化是魂。往村内走,村子文化广场方向由生、旦、净、丑四块脸谱组成的玉垒花灯戏脸谱栩栩如生。据介绍,玉垒花灯戏最早约出现在明末清初年间,起初,剧情比较单一,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完善,在表演程式上借鉴了秦腔、川剧的特点,音乐唱腔上吸取了陇南民歌、小曲音乐等特点,使花灯戏从最初的秧歌剧中衍生而出,因生、旦、净、丑角色齐全故而成为一朵盛开的民俗文化奇葩。

村子文化广场方向由生、旦、净、丑四块脸谱组成的玉垒花灯戏脸。

无论历史记录,还是戏剧演绎,都没有民间传说显得神奇。冉家村最美的传说便是那一对杜仲树。杜仲树同生一树,又各分两枝、依偎而长,谓之“鸳鸯树”。而更神奇之处,当中一枝会结果满枝头,而另一枝不结一果,只作陪衬、默默守护,恰如村民所称“夫妻树”,相伴百年,他人却难辨雄雌。

浩渺旷远的历史故事,清幽深远的传唱曲目,唯美动人的民间传说,这一切,都将千年冉家村渲染得禅静而梦幻,绵长又深邃……

浮雕尽显三国古韵。

深山里的“世外桃源”,必为外人所向往。近年来,通过挖掘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依托玉垒花灯戏等文化元素,为村子的发展找到了新路子。如今,奇山秀水造就的玉垒关,莽莽群山之中的冉家村,不断培育壮大着富民产业,无论依山吃山的特色山货,还是独具一格的手工艺品,都成了冉家村扬名在外的名片。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冉家村,正尝试用民情风韵去洗涤人的心灵,和来客一起,追寻着新的默契。

花灯戏戏台。


责任编辑:程晓晶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