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的唢呐吹起来,人们的秧歌儿舞起来,乡下赶庙会去!
到达乡下时,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氛围。村子里到处挂着五彩的旗子,一条小河围绕着古老的村落,小村两岸早已围拢了各种各样的小吃摊儿。馋人的冰糖葫芦,大而洁白的棉花糖,各种飘香的吃食,早已吸引了赶庙会的人们。
庙会在一个开阔的场子里。场子里锣鼓喧天,你听着那喜庆的锣鼓和唢呐,脚步就会禁不住地加快,想赶紧跑到围拢的人群里去。观看庙会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有的人甚至站在房子高处,只见人群里靠一边的地方,有一些穿大棉袄的男人,有敲鼓的,打锣的,击快板的,个个神情专注。那打快板的老人尤其有趣。他笔直地站着,手中的快板翻飞,节奏感十足。打锣的男子嘴里吸着香烟,耳朵上还斜斜地别着一枝,看上去格外有趣。
再看场子里的人,有一个男子在前面挥着一面红旗,上面写着村子的名字。一位男子在前面,像个指挥家一样,舞动着手臂,指挥着几个娘子军在跳舞。那舞蹈节奏鲜明,看上去格外喜庆。随后是村子里的男子,开始挥舞木棒,当地有尚武之风,男子无论老幼,都能把棍棒舞动得虎虎生风。此时,一个老年男子上台,一招一式极为专业,在和年轻人对打时,力量丝毫不逊色。我们为其敏捷的身手,而赞叹不已。
习舞的男子刚刚离开,一队身着红衣绿裤的女子上台。她们擎着花纸伞,婀娜多姿,和着喜庆的音乐。她们是在庆祝丰收吧?那欢快的节奏,让人们都禁不住舞动起来。这时,只见一位男子,五十多岁,也随着音乐,扭动着腰肢,也上场了,脑袋随着音乐左右晃动。他的动作笨拙,却极为可爱,他笨拙地模仿着女人们的舞步,惹得人们哈哈大笑,而旁边跳舞的女人,也笑得弯下了腰。气氛更加热烈,那音乐声中有骡马的嘶鸣,人们的欢笑,唢呐的喜气。
当这个村的节目结束时,只听得“咣咣”几声鞭炮响,这就证明这个村的节目完成。只见一位男子敲打着一面大鼓,随着车子缓缓而去。女儿们继续边走边舞,到村子里转去了。接下来,是另外一个村子的表演。人们有的还留在原地看,有的跟随着大伙,跑去下个村子里看。到处是欢快的人群,到处是热闹的海洋。
在村口的小庙处,供奉着一尊土地爷。祈祷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而在节目慢慢结束,村子里的灯一盏一盏亮起来时,村子里的大戏就开唱了。舞台上是“咿咿呀呀”的青衣女子,缓缓地诉说着一个个故事。台下的老乡早已坐得密密匝匝,个个表情兴奋,就爱听这家乡的戏,百听不厌。
不禁想起鲁迅先生笔下的《社戏》:“我们便都挤在船头看打仗,但那铁头老生又并不翻筋斗,只有几个赤膊的人翻,翻了一阵,都进去了,接着走出一个小旦来,咿咿呀呀地唱”。夜色深了,乡下庙会的戏依然在继续。直到大戏拉上帷幕,人们才缓缓地回家,骑电车的,赶着车的,人们和淘气的狗,都慢慢地走开了。
多么惬意的乡下慢生活,多么幸福而绵长的时光……(王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