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甘肃农民网!

诗话祭灶
2024-02-04 15:47:38 来源:甘肃农民报 作者 王婉若

腊月二十三,在我国民间被称为“小年”。小年祭灶是大江南北共同的习俗。也许是给灶王爷的特别祭品容易触动灵感,也许是家家户户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的祈祷能引发思绪,因而,许多幽默风趣的祭灶诗文常见诸于文人笔下。

宋代孙纬的《献寿》描绘了灶神的形象:“面脸丹如朱顶鹤,髭髯长似绿毛龟。欲知相府生辰日,此是人间祭灶时。”而明代诗人林光的《小年二首(其一)》写道:“甲子春侵腊,燕京又小年。儿童欢礼灶,箫鼓闹喧天。数九明看柳,书空仰羡鸢。此身吾自有,富贵乃浮烟。”短短几句诗,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了燕京小年的热闹繁华景象。

宋朝的吕蒙正,在未中举及仕之前,家道衰落,一贫如洗。有一年送灶神之夜,家中没有祭物,便供上清香一支、清水一碗、打油诗一首以祀之——《祭灶诗》。诗云:“一炷清香一碗泉,灶君司命上青天。玉皇若问人间事,蒙正文章不值钱。”诗人在诗中借题发挥,把自己家贫及满腹才华无用处的幽怨情绪,尽情地宣泄了出来。他要灶神报告玉皇大帝,在人间吕蒙正的文章不值钱,实际是对当时现实社会轻视人才的抨击。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熟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触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这首《祭灶词》,描绘了一幅祭灶的风俗图画,保留了古代祭灶的传统元素。在诗里,人们用煮烂的猪头肉、鲜鱼和豆沙馅粉团作为供品,因为要贿赂灶王爷,所以参与的人不能太多,只能由主家男人主祭,女人一律回避。此时只要供上酒水,焚烧纸钱,就该祷告灶王爷心满意足了。至于家里曾经的婢女打闹、猫狗祸乱、杓长杓短都不用计较了,无论过错大小都不用再管了。当然,同时还要祈祷灶王爷记住一点,来年从玉皇大帝那里回来时,不妨申请带一些福利奖金之类的,也好“乞取利市归来分”。寥寥数语,把祭灶的场面、人们的愿景描写得细致入微富于情趣。

“一年没吃一点啥,临走灶糖粘嘴巴。你这一家好人家,叫我咋给玉帝夸?”这首《灶君怨》打油诗,以灶王爷的口气写成。“祭灶”时请灶神吃糖,用意是以麦芽糖把灶神的嘴巴粘上,防止他见了玉皇大帝说三道四。此诗写得幽默风趣,读来饶有兴味。清朝学人谢学墉12岁时写的《送灶》,也对此做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忽闻爆竹乱书声,香黍盛盘酒正盈。莫向玉皇言善恶,劝君多食胶牙糖。”民间有人作的《灶君谣》一诗,对人们祭灶的初衷更是表白得一清二楚:“灶糖一盘茶一盏,打发灶君上青天。天宫见了玉帝面,不当言的且莫言。”

吃人家的嘴软,灶君被糖粘住嘴,上天就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清代诗人周广业的《祭灶诗》就对“吃了供奉”的灶神上天后的表现进行了叙述:“胶糖礼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持奏玉皇尽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而元代程文海模仿灶王爷口吻写成《祭灶诗》,仿佛向人们述说自己的苦衷:“何年呼得灶为君?鼻是烟囱耳是铛。深夜乞灵余不会,但令分我胶牙饧。”

无论如何,祭灶的初衷在于祈福,在于欢庆新春的到来。陆游的《祭灶与邻曲散福》说得好:“已幸悬车示子孙,正须祭灶请比邻。岁时风俗相传久,宾主欢娱一笑新。雪鬓坐深知敬老,瓦盆酌满不羞贫。问君此夕茅檐底,何似原头乐社神?”(王婉若)

责任编辑:王丽丽
  • 甘肃农民报版权所有
  • 未经书面授权
  •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甘B2-2006000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编号:280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