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农民报通讯员 杜爱兄 文/图
甘肃农民网讯 近日,走进静宁县种质资源圃,一块块整齐的试验田排列有序,紫麦、回鹘豆、冬胡麻、甜荞、莜麦、箭舌豌豆等农作物正历经不同的生长阶段,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生物体上一代传递给后一代的遗传物质,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资源。”静宁县种子站工作人员黄新华说。
近年来,静宁县依托本地产业特色和种业基础,围绕“一粒种子”,做好“育繁推”全产业链文章,持续提升种业科技创新能力、企业竞争能力、良种服务能力。
静麦2号。
摸家底,强化种质资源保护
按照甘肃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实施方案,静宁县高质量完成种质资源普查,累计完成66份种质材料收集报送,其中36份优质种质材料被国家普查办收录。
2022年起,静宁县采取就地保护和异地保护相结合的方式,对古老、珍稀、濒危和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开展田间扩繁和提纯复壮,种植各类种质资源40份,通过老品种新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挖掘种质资源优势基因和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培育适宜本地生态气候环境的抗旱、耐寒、抗病的农作物新品种。
育良种,注重种业科研创新
近来年,静宁县坚持“科技兴农”,推进小麦新品种选育攻关,先后成功选育出静麦1—6号、静宁1—13号等21个优良品种,引进推广洛夫林13号、兰大211、中梁系列小麦新品种(系)30多个,使静宁冬小麦种子生产彻底摆脱了“重引种轻育种、重繁殖轻选育、重内销轻外销”的尴尬局面。
从栽培模式、配方施肥到病虫害综合防治,该县种子站、农技中心等农业科研单位作了积极探索和有益尝试,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有机结合,该县冬小麦良种覆盖率达98.6%以上。
工作人员查看种苗情况。
强企业,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2023年,甘肃京首福种业有限公司通过“归雁工程”招商引资落地静宁,依托天津京首福种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概算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28亩,集研发、繁(殖)育、推广于一体。
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建设投资2100万元,公司建成后,年种子生产加工能力3000万吨,可带动吸纳当地群众就业200余人。通过组建“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种业公司”良种联合攻关体,该县计划将静麦、静宁系列等地方特色种质资源注入种业公司,逐步塑造“静宁种业”品牌地区影响力,完善商业化育种体系。
今年,通过强化种子备案管理、种子质量检验和种子市场监督管理,静宁县严厉打击哄抬价格、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品种侵权、未审先推等违法行为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目前,累计查处各类种子案件14起,罚没款2.8万元。